儿童用药

  1.儿科疾病特点

  基本特点有三方面:

  ①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

  ②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

  ③自身防护能力较弱。

  儿童期所罹患疾病与成年人相比有一定的差别:

  (1)疾病种类

  儿童疾病发生的种类与成人有非常大的差别,如心血管疾病,在儿童中主要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儿童白血病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多数。新生儿疾病常与先天遗传和围生期因素有关,婴幼儿疾病中感染性疾病占多数等。

  (2)疾病表现

  往往表现为体温不升、不哭、纳呆、表情淡漠,且无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婴幼儿易患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甚至发展成败血症,病情发展快,来势凶险。

  (3)疾病诊断

  儿童对病情的表述常有困难且不准确。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对于儿科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发病的年龄和季节,以及流行病学史往往非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不同年龄儿童的检验正常值常不相同,应该特别注意。

  (4)疾病治疗

  儿科疾病的治疗应该强调综合治疗,不仅要重视对主要疾病的治疗,也不可忽视对各类并发症的治疗,有时并发症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不仅要进行临床的药物治疗,还要重视护理和支持疗法。小儿的药物剂量必须按体重或体表面积仔细计算,并且要重视适当的液体出入量和液体疗法。

  (5)疾病预后

  儿童疾病往往来势凶猛,但是如能及时处理,度过危重期后,恢复也较快,且较少转成慢性或留下后遗症。药圈

  (6)疾病预防

  已有不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以通过预防接种得以避免。

  2.儿童药效学方面的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

  特点:儿童期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通透性大,导致某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这对于治疗儿童颅内疾病患有一定益处。但是,发果药品选择及使用不当则易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例如: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伤;四环素、维生素A等可致婴幼儿良性颅压增高、囟门隆起等。

  (2)内分泌系统

  特点:儿童期内分泌系统不够稳定,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会扰乱儿童内分泌,导致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等功能发生变化,影响生长发育。

  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长期服药会导致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免疫力低下。

  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可影响垂体分泌;

  促性腺激素的药物可影响儿童性腺发育,导致儿童性早熟;

  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

  (3)血液系统

  特点: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胎儿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能够生成血细胞,5岁后由四肢远端向心性退缩。儿童期骨髓造血功能较为活跃,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药圈

  例如:儿童使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贫血、红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4)水盐代谢

  特点1:儿童期体内电解质调节及平衡功能较差,儿童期易致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长期禁食、严重呕吐容易出现低血钾、低钠血症;

  腹泻患儿容易出现脱水、酸中毒。

  儿童不轻易使用泻下药、利尿药。

  特点2: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

  例如:

  1.苯妥英钠影响钙盐吸收,糖皮质激素在影响钙盐吸收的同时,还影响骨骼钙盐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脱钙,严重者发生骨折,影响生长发育。

  2.四环素与钙盐形成络合物,伴随钙盐沉积于牙齿及骨骼中,致使儿童牙齿黄染,影响骨质发育。

  (5)运动系统

  特点:儿童期运动系统发育较为稚嫩,骨骼肌相对柔弱,儿童期骺软骨处于不断增生和不断骨化的过程中;

  某些药物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引起关节痛、关节肿胀及软骨损害,影响骨骼发育。

  3.儿童药动学方面的改变

  (1)吸收

  小儿胃容量小,胃酸分泌少,胃液pH较高(约2~3岁方接近成人水平),胃排空慢,肠蠕动不规则,胆汁分泌功能不完全,这些因素使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吸收较完全,而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减少,与成人相比,对酸不稳定的药物、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吸收减少。

  (2)分布

  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地西泮等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高,容易发生过量中毒。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如头孢拉定、阿莫西林等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逐渐增大,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逐渐减小。婴幼儿血浆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低于成人,药物在血中的游离浓度增高,较多药物分布于组织之中,如达到与成人相当的血浓度,则进入组织的药物更多,极易引起中毒。儿童期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3)代谢

  到了婴幼儿和儿童期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的活性已经成熟,加之肝脏的相对重量约为成人的2倍,因此婴幼儿和儿童药物的代谢速率高于成人,若不注意,会导致剂量偏低。

  (4)排泄

  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排泌功能均低于成人。而婴幼儿的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排泌能力和肾血流量迅速增加,在6~12个月时就接近成人水平,在随后的儿童期,肾功能超过成年人,若不注意,会导致剂量偏低。

  4.儿童用药的一般原则

  (1)明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

  治疗之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尽可能少用或不用。

  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小儿骨骼发育;

  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引起小儿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根据儿童特点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案

  ①口服给药

  是最方便、最安全、最经济的给药途径,但影响因素较多,剂量不如注射给药准确,特别是吞咽能力差的婴幼儿受到一定限制。幼儿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合适,年长儿可用片剂或丸剂,服药时要注意避免牛奶、果汁等食物的影响,小婴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呛咳时将药吐出。病情需要时可采用鼻饲给药。

  ②注射给药

  比口服给药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肌内注射时药物的吸收与局部血流量有关,要充分考虑注射部位的吸收状况,避免局部结块、坏死,如使用含苯甲醇为添加剂的溶媒会导致臀肌挛缩症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多选择臀大肌外上方,但注射次数过多可能造成臀部肌肉损害,需加以注意。静脉注射常在病情危重抢救时用,平时多采用静脉滴注,静滴可给予较大容量的药物,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严重程度控制给药量和给药速度,在治疗用药时间较长时,提倡使用序贯疗法,及时改用口服剂型,以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药圈

  ③透皮给药

  方便且痛苦小。药物剂型多为软膏,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等。用药时药注意防止小儿用手抓摸药物,误入眼、口引起意外,不宜使用刺激性较大的品种。

  ④直肠给药

  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不经过肝脏直接进人体循环,所用剂型有栓剂和灌肠剂。临床应用较多的有退热药物制成的小儿退热栓剂,灌肠法在小儿应用较少,因药液在肠腔不易保留。

  ⑤单剂量包装问题

  避免一日或多次剂量一次误服等。

  (3)根据儿童的不同阶段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用药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进行调整,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太大则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目前儿童剂量的计算方法很多,有年龄折算法、体重折算法、体表现积折算法等可选使用。

  (4)密切监护儿童用药,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儿童应急能力较差,较敏感,极易产生药品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药品不良反应。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