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的帕金森正在年轻化 面对它你能做什么?

  2016年4月11日是第20个“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题是“综合治疗,品质生活”。

  大学的时候每次去食堂打饭,总会认为师傅是得了帕金森,总会成功的把肉抖动掉,只剩下几片菜叶子……如今,帕金森病已成为仅次肿瘤、心脑血管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帕金森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但对于帕金森病我们的还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究竟哪些人群易患上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如何预防?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们对帕金森病的担心吧!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哪些人更容易患帕金森?

  聪明的人得的多

  从著名作家巴金、数学家陈景润到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教皇保罗二世等众多名人都得过帕金森病,原因很可能和过度用脑有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戏称为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得这病。

  原因是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帕金森病就是因为一种叫多巴胺的细胞减少、衰老而发病。过度用脑会加速脑组织老化,诱发帕金森病。

  另外,这个病还与工作紧张、压力有关。曾有实验发现:二战期间关押在监狱的战俘得帕金森病的非常多,主要就与压力、紧张程度有关。因此,防帕金森病要注意劳逸结合、不用脑过度,尤其年轻时从事脑力劳动的老人,晚年别太紧张和忙碌,尽量多休息。

  中国人得的多

  目前中国得帕金森病的老人有200多万,全世界一半的帕金森病患者都在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要增加到500万,在全世界占比率将近57%。

  究其原因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非常快,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60岁以上,随年龄增高,患病率也不断升高。

  中老年人

  年龄老化是帕金森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呈现出退行性病变,一般来说,35岁以后每十年便有6.9%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当80%的神经元死亡时,就可能出现帕金森病相关症状。

  绝经妇女或卵巢切除的妇女

  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增加患帕金森病的危险性,绝经后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降低患病危险,但其副作用限制了这种疗法的使用。

  叶酸水平低的人群

  体内叶酸水平低会增加患病危险,因此可通过服用适量叶酸来预防患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期症状有哪些?

  抖、慢、紧、不稳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即手抖或是动作慢,比如写字写得越来越小;紧是指肌肉紧,手伸出去觉得僵硬;不稳是平衡不好,走路容易晃、摔跤。这其实是帕金森病发展到中晚期的症状,等到真正出现手抖了,这个病可能至少存在3年,甚至十几年了。

  早期的非运动症状,如失眠、嗅觉减退、血压不稳定、焦虑等最困扰患者。有的患者还会在睡眠中大喊大叫,甚至踢打同床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后需及早到医院筛查。

  如果早期症状无法发现,不妨用国际上目前通用的筛查问卷试试吧!只需老人回答以下9个简单问题,即可尽早“揪出”帕金森病。

  1.从椅子上起立有困难吗?

  2.写的字和以前相比是不是变小了?

  3.声音和以前相比是不是变小了?

  4.走路容易跌倒吗?

  5.脚是不是有时突然像粘在地上一样抬不起来?

  6.面部表情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丰富?

  7.胳膊或者腿颤抖吗?

  8.自己系扣子困难吗?

  9.走路时是不是脚拖着地走小步?

  以上每个问题,如果回答“是”,计1分,如果超过3分,建议马上到医院神经内科做进一步检查。

  帕金森如何预防?

  1、适当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

  2、发现症状,立即就医。上肢震颤、手抖、动作迟缓等是帕金森病先期的典型症状,如生活中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3、避免或减少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

  4、避免或减少应用诱发震颤麻痹的药物

  5、防治脑动脉硬化。

  专家对于帕金森病的担心与希望

  最担心——帕金森病患者一知半解陷入误区

  帕金森病是一种随年龄增长发生的退行性病变,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1.7%。目前研究认为是由于人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多巴胺神经递质分泌减少而引起的,多呈终身缓慢进展特点,尚无法治愈。

  告诉我们,帕金森病患者在面对治疗时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有些患者不愿及时吃药,主观上认为拖延用药时间可以延缓药物的耐药性。他们顾虑的是,如果早用药出现耐药情况,后期就没有其他治疗办法了。

  另一种极端的患者则是一心求快拼命吃药,只要感觉自己症状加重后便自行加药,起初自己的僵硬、迟缓等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不久就会由不动变为多动,还会伴随出现烦躁、幻觉等副作用。导致远期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甚至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最希望——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在不同的分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病人至少是一个季度要到门诊随访一次。如果出现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并发症和药物疗效下降,经药物调整后无明显好转的患者就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在发病后,都会有一个较好的药物治疗时机,人们将它称之为“蜜月期”。它是指在帕金森病初期或是中期的前几年服用较少种类和较小剂量的药物,可以获得比较满意和持续的效果,通常患者在蜜月期的生活质量比较高,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受影响。经过大约3-5年后,过半数的患者就会出现异动症和运动波动等难以克服的运动并发症。

  一旦药物蜜月期消失,就应立刻考虑手术治疗。这里的手术指的是脑起搏器治疗。临床发现,脑起搏器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人的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的症状,减轻步态、平衡及肌张力障碍,控制多数中轴症状如起立、开步、转身、翻身等困难;可以有效地减少服药的剂量及副作用。

  最期待——看到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后的分享

  除了规范的药物治疗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帕金森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胡小吾教授建议患者和家属,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帕金森病可治疗不可怕。

  在他所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就有一个陈先生(化名),曾经是一位半专业级的摄影爱好者,帕金森病不仅夺走了他的爱好,甚至连拿稳相机都成了奢望。但是陈先生没有放弃治疗,他乐观的面对疾病并积极采取了脑起搏器手术治疗,恢复正常的陈先生前段时间还去了美国旅游,拍摄了许多优美清晰的照片,并分享给了其他帕金森病病友观赏。胡小吾教授强调,这种群体间相互的鼓励,传递正能量,既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又能开解患者心情,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相信通过科普知识和专家的分享,大家对于帕金森病的认识不再是一知半解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好防治的工作,安度一个幸福的晚年。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