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防治八大误区

  慢性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普遍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导致患者和家属抵触透析、不积极治疗,对慢性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十分不利。

  误区一:夜尿多没啥关系

  眼睑小腿水肿、血尿、尿液颜色加深、尿中泡沫增多、高血压、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夜间双腿抽筋这些是慢性肾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夜间小便次数增多或是肾小管再吸收功能下降。

  误区二:3毫米的肾结石不算啥

  超过2毫米的肾结石可通过B超发现,尽管GFR正常,但已有肾损伤,属于CKD分型第一期,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三:尿蛋白一个加号没什么大不了

  尿蛋白一个加号表示尿蛋白在0.2g~1.0g/L,持续的阳性结果特别是加号较多时提示可能患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应引起注意并应进一步检查或复查。

  误区四:血肌酐150不要紧

  国内检测肾功能最常见的指标是“血肌酐”,常见通用的指标范围是44-133umol/L,患者150认为只是高了一点点,他们根本不知道其危险性。当我们发现肾功的验血治疗出现异常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异常时,其实肾功能的损失已经不足50%了,也就是说两个肾脏相当于坏死了一个。

  误区五:吃利尿药、降尿酸的药没什么事

  慢性肾病的发病诱因多种多样,但临床证明以下人群的肾脏病发病率较其他人群要高:假如肾功能检查发现血肌酐超过1503umol/L,患者一定要小心利尿药、降尿酸等药物,此外,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素等)也易患肾脏疾病。

  误区六:肾病患者感冒一下没事的

  在我们日常接诊的患者中,有一种叫做“IgA”肾病的慢性肾病,经过问诊大多数患者表示在发病前的很短时间内存在“感冒”(专业称呼为“上呼吸道感染”)等,医学研究也证明了感冒这种常见的“小小疾病”却存在着诱发肾病的巨大风险,总之,肾病患者怕感冒。

  误区七:肾脏不好,吃吃杨桃没什么

  肾不好要少盐、低蛋白饮食,这个大家都懂,但一些肾病患者吃杨桃导致病情恶化或复发也存在,因此,肾炎患者最好少吃杨桃,此外,南方地区人们“海鲜、老虎汤、啤酒”的饮食习惯,致使南方地区出现高尿酸血症,即“痛风”的比例较其他地区高很多,继而引起的痛风性肾病、肾衰竭也很高,要注意饮食平衡。

  误区八:水肿消了、尿蛋白正常,肾病就没了

  很多患者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用药后,发现水肿消失了,尿蛋白也正常了,于是就不再接受治疗,这是大错特错。在临床医学上,蛋白尿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被称为疾病完全缓解,只有这种状态持续2年还不复发,才能叫做治愈,而且对CKD早期、持续的治疗是预防肾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要继续保持。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泌尿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