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的典型表现是大便为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次数变多、色淡、量多,多具恶臭,一般会伴有腹痛。
人体摄入脂肪类的食物后,首先在胃部经过胃酸的初步消化,然后在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作用下,进一步乳化成为许多微滴,接着在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最后,这些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利用或作为储备物质储存起来。整个消化过程犹如一条工厂的流水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脂肪无法被彻底消化而引发脂肪泻。
脂肪泻的发生一般有两大原因。一是突然摄入过多的脂肪类物质,从源头上加重了消化道对脂肪代谢的负担;二是机体“流水线”上的“人手不足”,如胆汁分泌障碍、胰脂肪酶缺乏等。尤其是老年人,胆汁和消化酶分泌不如青年人充足,如果再钟爱于“贴秋膘”等习俗,极易伤害胃肠道。
那么,如何缓解脂肪泻呢?
一方面要控制饮食,不能盲目地跟风“贴秋膘”,少食油腻食物,更要避免一次性过多摄入。另一方面需要补充外源性的消化酶来对抗自身分泌不足的缺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消化酶制剂有多种,过去常用的如多酶片、胰酶肠溶片、胃蛋白酶等,由于工艺粗糙、疗效差而逐渐被淘汰。
一些纯粹的胰酶制剂,特点是脂肪酶含量在所有消化酶制剂中最高,达10000IU,但仅适合胰源性消化不良,适应人群较小。而一些含酶种类多的制剂,尽管适用于各种消化功能减退的患者,但又因为脂肪酶含量较低,并不能彻底解决脂肪泻的问题。
虽然通过服药缓解脂肪泻较为方便,但常言道“病从口入”,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