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不仅研究药方治病救人,而且很注重日常养生,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法。他在《孙思邈方书》中说过一句话:“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寥寥数字,道出了简单易行的养生“四少诀”,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少说话,以防损伤肺气
现代社会处处需要沟通,工作中人们需要随时接打电话、汇报请示,下了班还要聚会聊天、唱卡拉OK。然而,长时间不停说话会伤气,尤其伤肺气。正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少思虑,避免气机郁结
当前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不少人背负重压,心事重重,甚至吃不下、睡不着。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要想健康,不妨顺其自然,不要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抱着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
少吃点,避免心气不足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及五官(舌、口、眼、耳、鼻)、九窍(口、双眼、双鼻孔、双耳窍、前后阴—肛门和泌尿生殖道)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的诸要素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它们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绝非各自为政,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每一要素与其他各因素都存在着联系,因而形成一个复杂交织的立体网络。
少赖床,以防气血不畅
许多上班族平时工作累,周末喜欢睡懒觉。也有人因工作压力、生活琐事等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中医认为,睡眠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睡太多、睡太少对身体都没有好处。孙思邈主张“养生之道,常欲小劳”。睡得太多、缺乏活动,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作息保持规律,睡前不宜运动,不宜大喜大悲,可以适当静坐、散步,或听点舒缓的音乐等,使身体渐入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