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干燥,为什么还是感觉湿气重?立秋后这样祛湿,事半功倍!

  秋风一起,天气就变得凉爽干燥了,虽然空气不再像夏天那样潮湿,但很多人仍旧感觉自己湿气重,这种感觉甚至会伴随他们一年四季。如果要找根源的话,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脾气虚,只要这个状态不改变,即便天干物燥之时,他们仍旧会湿重。

  中医的湿,并不单指湿气

  因为中医说的湿,就是该排泄出去但是没排泄出去的垃圾,从西医讲,可能是脂肪,是血糖,是过高的血尿酸,过度的饮食,甚至就是没有及时排出去的水,都属于中医湿的范围。这个湿是“内湿”,而气候的潮湿是“外湿”,决定身体湿气的关键,还是人体内里的能力。

  既然是垃圾,就牵扯到人体清扫垃圾的能力。垃圾堆在体内有两个原因:一种是吃进去的东西太多,超过了身体的垃圾清理能力,比如贪吃的大胖子,每天肥甘厚味,就算再好的消化能力也会生湿;另一种是虽然没吃什么油腻的、甜的,但是本身脾气虚,清洁垃圾的能力差,稍微吃多一点儿就停滞在身体里,就会生湿,湿气重的人,这种更多见,因为脾气虚是中国人最常见的体质,脾虚的人清运垃圾能力不足,更容易生湿。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

  湿气重的典型也是极端表现是:身体觉得沉重,头总是昏沉沉的,甚至觉得有个湿毛巾裹着头部,在潮湿的季节或者环境中,这种感觉会更明显。再有就是湿疹,以及有液体渗出的各种皮肤问题,特别是身体下半身,阴部,腿部等等,有问题的局部总是潮湿的,这个时候也多是因为湿。

  判断自己是不是有湿,自己的病状是不是属于湿,有一个最客观指标,就是舌苔,只要舌苔是腻的,多是湿的标志。白腻的多是寒湿,黄腻的多是湿热。除了舌苔,因为湿重多是因为脾虚而起,所以舌体偏胖,边上有齿痕,这种典型的“脾虚舌”也常会同时存在,因为湿是标,脾虚才是本,就好像一个人本身就没什么力气,现在还要再背上个负担,病状自然就比其他人严重。

  既然如此,祛湿就离不开健脾,因为就算再少的垃圾,也得有人来清理,所以中医讲究健脾利湿,攻补兼施,托毒外出。

  吃什么能祛湿?

  所有祛湿的经典名方,健脾药都是主要位置,比如“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香砂养胃丸”,能健脾的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等都是主药,在此基础上,再配合祛湿的砂仁木香。这种人,即便舌苔干净了,湿气去掉了,祛湿的药物可以不用,但健脾于他们却是“常年大计”,甚至需要接长不短的吃点“参苓白术丸”这类的药物,或者是尊此方意化裁而成的“荷叶茯苓饮”。

  因为即便夏天过去,“外湿”减轻,但只要脾虚体质不改变,于别人可以相安无事的饮食,对脾虚之人就可以生湿,经常用健脾的药物或者食物维护,是为了帮助身体及时清运垃圾,不至于积存日久而再次生湿。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疗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