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低头族”的危机

  刹车时要警惕甩鞭样损伤

  颈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症状繁多,一般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五种类型。“低头族”主要是人体颈椎长时间处在不正确的位置上,持续低头会让肌肉软组织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引起疲劳性损伤。

  林宏生教授指出,广大低头族在坐车时要警惕由于急刹车引起的甩鞭样损伤。所谓“甩鞭样损伤”,就是人体颈椎受到惯性外力作用,像鞭子甩出去一样而导致的损伤。一般情况下,人的颈椎处于一种非常松弛的状态,行走中的汽车当急刹车或碰到障碍物,由于这个向前的惯性力量,就会一瞬间集中作用在颈部,致使颈部损伤,甚至是颈椎骨折脱位。

  按摩治疗要小心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颈椎病

  很多人说按摩可以治疗颈椎病,这种说法正确吗?对此,林宏生教授表示,正确的推拿、按摩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增加颈椎的活动度。但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摩有很大的潜在风险。由于脊髓型颈椎病本身的椎管就狭窄,如果按摩时动作粗暴一点,就有可能引发脊髓损伤甚至瘫痪。特别是专业水平不高的人员,对按摩的禁忌掌握不清,勉强施力,可能造成患者高位截瘫甚至死亡。

  2个月前,就有一个从外院转过来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由于按摩导致瘫痪了,后来经过我们的手术治疗情况有所改善。林宏生教授在这里特别提醒,切莫盲目按摩,最好是到正规的医院找医师详细了解,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空闲时间多做“米”字操简单而有效放松颈椎

  对于颈椎病“防重于治”,那么应该如何正确预防呢?林宏生教授对家庭医生在线的网友们提出了8个建议。

  1、坐姿要正确,尽量要求3个90度,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肘关节三者保持在90度上。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尽量不要偏头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处在中立位上。

  2、不要养成“埋头苦干”的习惯,坐着工作要定时起身走动,最好在工作一个小时左右就要活动一下肩部、颈部和头部。有目的地让头颈部向前后左右转动数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各个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使得颈椎关节疲劳得到缓解。

  3、睡眠枕头的选择要讲究,不要太高太硬的枕头,不要趴着睡,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颈部应充分接触枕头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悬空。习惯侧卧位者,应使枕头与肩同高。

  4、不要睡觉前躺着看书、看电视、玩手机,确实要看最好是坐着看。特别强调的是用高枕头垫着玩手机对颈椎的伤害很大。

  5、空调不要对脖子吹,注意颈肩部保暖。

  6、远途出差坐车时最好佩带一个颈托,防止甩鞭样的损伤。避免和减少急性颈椎损伤,如避免猛抬重物、紧急刹车等。

  7、住所要注意防潮防湿,颈部周围疾病要积极治疗。

  8、空闲时间多做颈椎“米”字操,3到5分钟就可以放松颈椎。可将双手十字合拢交叉,将其举过头顶置于枕颈部,之后将头后仰,双手逐渐用力向头方向牵引5-10秒钟,连续3-4次即可。抖肩活动,立姿、双手自然下垂,慢慢自然地抖动肩颈部15-20次。避免重手法的推拿和按摩。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低头族”现象的兴起,反衬出的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

  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

  看手机的“盲人”

  对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的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就在上个月,旧金山轻轨车厢里发生的一起枪击案因为手机受到关注。光天化日之下,凶手在地铁车厢里枪杀一名素不相识的大学生。警方调出事发时的监控录像显示,车厢内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突然掏出手枪不停挥舞。可站在他身边的几名乘客,由于只顾低头忙着玩手机或平板电脑,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存在,直到该名男子最后扣动扳机酿成命案。

  同样,发生在中国“低头族”身上的悲剧也不少。前不久,一名湖北十堰的17岁女生与同伴外出聚餐时,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不幸一脚踩空,跌入十五六米的深坑不幸身亡。就在10月22日,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低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的鸣笛声都没听到。行驶过来的火车与该男子贴身而过,他受惊倒地,幸好没有受伤。这次事故也导致火车被逼停,在现场停留了18分钟。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指出,“低头族”的出现,凸显了人们由于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而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的现实。

  2009年,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个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发布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

  科技带来享受,也带来“副作用”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忽略真实世界的存在,转而沉迷于小小屏幕中的虚拟世界?应该说,“低头族”的形成是科技发展与人类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3G时代的到来,移动网络速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促进了3G手机终端的迅猛发展。于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引领了一场通信革命,与此同时,新型社交媒体与移动终端紧密结合,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急剧压缩。

  在经典的“六度空间”理论中,你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如今,你与奥巴马的距离仅仅是一个推特账号。移动网络和终端软硬件的发展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应酬、聚会所占据,剩下的只有零散的时间。而移动终端上碎片化的信息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其社交功能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愿望,也为自我展示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移动终端的普及是科技引领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然而,充分享受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也意味着要承担副作用的代价,那就是过度依赖和沉溺其中。“低头族”也由此应运而生。

  人类因手机而“退化”?

  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的“低头族”: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未来的人类是否真的会“退化”成这个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

  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部分国家和地区还对走路时玩手机的行为予以制裁。美国新泽西州推出新法规,行人在街上边走边发短信将被罚款85美元。台湾地区也曾传出对行人边走边玩手机要予以罚款。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正如小说《手机》的作者刘震云所说:“我就觉得手机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对使用手机的人产生一种控制。”

  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与手机外的众生沉默,反差强烈。可能谁都有过因为玩手机将别人或被别人晾在一边的经历。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也展现了滑稽但颇有寓意的一幕:主人公拉杰和女友第一次约会时,两人都羞于言谈,场面尴尬,最终,两人选择在图书馆里面对面,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相互发信息进行交流。让人不禁感叹:科技发展,究竟带来的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

  学会独处和相处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时常会怀念昔日的四合院。那时邻里之间常互相帮衬,亲如一家,现在隔壁房间的邻居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心理学专家建议:对成人来说,应当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培养自己对身边世界的观察能力,并且多参加积极有益的线下活动。所以不妨把手机放到一边,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单独待一会儿,慢慢培养这种习惯,这有利于戒掉对手机的过分依赖。

  而由于自控能力弱,儿童更容易沉溺于各种游戏和网页当中,与外界交流的时间大幅减少。对儿童来说,家长应教育孩子适度使用移动媒体工具,鼓励孩子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并且要坚持以身作则。

  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别用智能手机做的傻事

  1.没完没了地拍美食照片并进行图片分享。

  2.试图通过发短信来解决争论。

  3.在音乐会上将智能手机用作打火机。

  4.没完没了地自拍(包括对着镜头噘嘴拍照)。

  5.在公共场合将智能手机用作音箱。

  6.在电梯里打电话或没完没了地查看手机。

  7.在肖像模式中拍摄视频。

  8.边走路边打电话。

  9.将手机提示音量始终调至最大。

 
 
 
 
 
查看更多疗养资讯精彩内容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疗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