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胖到会短命了吗?

  肥胖症使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的严重肥胖症(BMI>40)患者,男性预期寿命减少20年,女性减少5年。而且,肥胖症还能导致多种生理和心理疾病。专家提醒,低危肥胖患者应首选膳食和运动疗法,单纯性肥胖BMI>32或糖尿病患者BMI>27可考虑手术。

  危害:肥胖症使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肥胖与糖尿病减重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院长汪建平教授介绍,肥胖症首先具有致死性。大量的美国和欧洲的研究表明,肥胖症的致死率随BMI而异。BMI大于32可导致死亡率加倍。“美国每年因肥胖症而增加的死亡人数,约在11.2万到36.5万之间。”肥胖症使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的严重肥胖症(BMI>40)患者,男性预期寿命减少20年,女性减少5年。

  汪建平介绍,肥胖症还具有致病性,能导致多种生理和心理疾病。这些疾病可分成两大类:一是脂肪体积的增加导致的疾病,包括骨关节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社交障碍等;二是脂肪细胞增加导致的疾病,比如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不育等。

  “亚洲人群的肥胖以向心性肥胖为主。”汪建平说,向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腰臀比增大,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是一系列代谢异常的组合,常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等。

  “脂肪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机体对胰岛素反应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他说,中国目前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5.4%,已跟美国的6%多很接近。此外,脂肪含量的增加同样也导致机体,主要是血液,处于一种炎症状态,增加了栓塞的风险。

  减重方法:低危肥胖患者应首选膳食和运动疗法

  如何降低预防肥胖症所带来的致死性和致病性风险?汪建平强调,没有其他的办法,就是减重。而减重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控制热量的摄入,增加热量的消耗。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动,这适用于所有需要减肥的人群。汪建平还以他自己为例,论证了这一减重方法的有效性。他说,他的体重曾一度达到190斤,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在下定决心减肥后,他一直坚持控制饮食和进行运动,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他的体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这种减肥方法对减肥者的意志力要求相当高。”

  汪建平特别提醒,要想减肥,一定要放慢进食速度。“通常情况下,当胃肠道感觉到膨胀,就会把饱了的信号发送到大脑,大脑皮层就会分别向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发出吃饱了的指令,从而停止进食,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他解释,如果吃得过快,等大脑发出“吃饱了”的指令时,你其实早已进食过量了。所以,进食速度一定不要过快,避免吃得过饱。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肥胖与糖尿病减重外科中心副教授骆衍新介绍,如果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都不能达到效果,也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辅助治疗。减肥药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食欲达到减重效果。这类药物如西布曲明,由于全身副作用明显,早已禁用;第二类是作用于胃肠道,通过抑制食物的吸收达到能量负平衡的目的,如奥利司他,这类药对肠道的副作用较为突出,排便或放屁时会有油脂流出,可能会在裤子上留下油渍。

  “通过药物减肥,停药后易反弹,且仅仅适用于因肥胖而令致病危险性增高的患者,”他说,对于低危的肥胖患者,还是应首选膳食和运动疗法。

  人变胖变瘦会符合一个规律:

  饮食摄取热量﹥运动消耗量=脂肪储存

  饮食摄取热量﹤运动消耗量=脂肪消耗

  因而,以下三个因素决定一个人的胖瘦:A。有无疾病,使得能量无法让身体吸收或消耗过多;B。饮食热量摄取是否足够;C。运动量是否过大了。很多瘦子总说,我没任何原因,就是吃不胖,实际是没认真找原因罢了。不同年龄,长不胖的常见原因不尽相同。

  延伸阅读:中国人肥胖临床特征:多为腹型肥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的体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肥胖程度较轻,而体脂分布趋于向腹腔内积聚,即易形成腹型肥胖。

  通过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体脂分布研究发现,在中国人体重指数(BMI)≥25kg/m2人群中,62%是腹型肥胖。即使在正常体重(BMI<25kg/m2)人群中,亦有14%的人表现为腹内脂肪的严重堆积。而腹内脂肪增多的个体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和MS。在大样本人群中(1140例)开展了核磁共振技术精确评价腹内脂肪积聚与MS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腹内脂肪面积(VFA)大于80cm2,判定MS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最好(无论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还是IDF定义)。故将腹内脂肪面积大于80cm2定义为腹型肥胖的精确标准,并与简易体脂参数腰围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应的腰围参数:男性87.5cm,女性84.3cm。

  此外,另一项应用核磁共振诊断腹型肥胖预测糖尿病的7.8年随访研究中则见到,腹型肥胖是独立于糖调节异常以外的致糖尿病的风险因素,该人群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RR)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35和4.57,而相应的腰围在男性中约为88cm,女性约为82cm。这些研究都提示将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作为中国人腹型肥胖的诊断切点是较为合理的。因此,《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采用了该标准制定了新的MS的工作定义(JCDCG)。此后,我们应用JCDCG在上海社区人群开展了5.5年心血管发病风险的研究亦发现,在调整年龄、吸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JCDCG定义诊断的代谢综合征较之用IDF(2005)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纲要成人教育组第三次报告(NCEP-ATPIII2001)。

  定义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风险比(HR)分别为1.55(1.17-2.04)、1.21(0.90-1.61)和1.23(0.93-1.62)。在1005例既往无心血管病史的社区人群中发现,男性VFA≥80cm2是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并且见到即使总体脂未增多,但腹内脂肪聚积相对较多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仍然较高。

  此后,我们在国内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人群队列的随访研究,得出了判断成人腹型肥胖的体脂参数的最佳切点:精确参数—腹内脂肪面积80cm2;简易参数—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在随访研究中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切点预测代谢综合征发生的意义。阐明了成人体脂分布特征表现为腹部脂肪聚集为主,即使在正常体重人群中腹型肥胖者占1/4~1/5。

  上述研究成果—判断腹型肥胖的简易指标腰围切点—男性90cm,女性85cm,被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标准号WS/T428-2013)所采用,并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腰围测量操作简单、省时廉价、便于推广,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该指标对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预警、早期识别、干预效果的评估、提高和促进全民健康水平、减轻国家的疾病负担具有重大意义。

 
 
 
 
 
查看更多疗养资讯精彩内容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疗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