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辩证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等四方面健全。我国中医体质学对健康有着独特的认识,认为健康是指不同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与其所处环境的身心和谐状态,及其表现对自然及社会环境良好的自适应调节能力。
当今世界,发展快,变化大,欲望多,竞争激烈,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和不安,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人的心理、精神疾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多疾病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可遏止的对无限度的欲望和利益的不当追求,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缺乏良好的自调适能力所造成的。俗话说:“病由心起,病须心治”“心安自健康”,说明心安是健康的前提,心态是健康的养分。
中医文化中,“中”“和”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十分显著的特质。如“执两用中”“无过不及”“和而不同”“和实生物”“负阴抱阳”、“宁静致远”“天地人中和通为养生之本”“养生是实现神气形的中和通”、七情为治病之内因(孙思邈倡导养生十二少,其中少念、少欲、少好等皆在调摄精神情志)等等。
“心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节情绪,就是调适好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种刺激后引发的,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的心理反应,问题是能不能调适好。中医文化主张有所节制,正如孔子所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是修养德行,即提升人的品德。孔子在《论语》中道:“智者乐,仁者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讲“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