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职业健康保健新动态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估计:到2000年在世界范围内就业妇女达9亿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4.5%。在我国,女职工人数每年约增加100余万人,目前已占职工总数的52%。因此,保护职业妇女在职业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在当今时代,研究与探讨职业女性所经历的紧张因素及对健康的影响更显得重要和必要。

  关于职业压力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愈来愈受到重视。1994年日本工业卫生年度报告显示典型的职业中毒病人逐渐减少,而由不良工作方式所致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多。这些原因所引起的缺勤率男性为62.9%,女性为72.5%。在英国,每年因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冠心病死亡者约18万,每年所造成的工作日损失为7000万天;所有因病缺勤的30%~40%是由于心理和情绪失调所致,每年所造成的工作日损失为4000万天。在美国,自从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于70年代初确认首例压力性残疾以来,目前每年因精神损害的压力相关性赔偿高达3000例以上。

  职业压力因素同身心性疾病的死亡率的因果关系,环节很多,复杂而且相互联系,在瑞典,根据国家卫生与福利局公布的资料:

  --每3个成年人中便有1个人身体不适,睡眠障碍、疲惫、沮丧或焦虑。

  --每7个工作人员中有1个在一天工作结束时精神上疲惫不堪。

  --每2个男性中有1个、每4个女性中有3个从出生到60岁之间

  在一个或多个时期内自述患有精神上的代偿失调(崩溃)。

  --每10个男性中有1个存在有与酒精有关的问题。

  --在830万人口中,每年有2000人自杀,20000人企图自杀。

  综合这些数字,也就意味着在大约1/3或1/4的瑞典人的生活中,身体不适,焦虑,疲惫或沮丧已经是司空见惯。

  美国精神卫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认为,美国的精神卫生问题与工作压力及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得不到怜悯的贫困,失业、以及种族、性别和年龄的歧视等。如患有持续有害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儿童占5%~15%。酒精的滥用也是一个主要的社会性生理性及精神性健康问题,据估计全国每年为此耗资400亿美元以上。将近15%的人群某个时期需要提供精神卫生的服务,而且具有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情感性精神病的人估计达25%。

  来自欧洲国家的报告也同样是这样,报告普遍认为:

  --职业人群中生理和心理反应的总体水平增高。

  --经受压力的总量增加。

  --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所经历的压力类型大不一样。

  --年轻人中主诉具有精神病性质的症状正在增加。

  已经有人指出整个就业人群将近一半在他们工作中是不愉快的。多达90%的人在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与他们生活目标关系不大的工作。看过精神病医生的职业人士中间大约有75%的人有归因于缺少工作满意感的经历。在日本,人们对过劳死的现象的关心日益增加(Yamazaki Sakano,1991)。从1987年到1989年间日本已有1800例报告患者,这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Kawahito,1990)。过劳死被定义为“被迫持续进行的单调的心理上不愉快的工作,它打乱了工作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律,导致体内疲劳和过劳慢性症状的蓄积,伴随原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的恶化,最后导致致命性崩溃的一种状态”(Uehata等,引自Kawahito,1990:8)。这种疾患主要发生在日本的中年男性当中,他们工作时间严重超长,最后因过度衰竭引发心血管疾患造成最后的过劳死亡。在我国,据余善法等的调查,某些职业人群因工作压力所致的精神卫生不良率也在20%以上。

  在对北京10000名25-45岁的城市职业已婚妇女调查显示,有80.75%的女性认为压力很大。由于社会竞争、婚姻问题、经济压力等种种原因,城市已婚职业女性面临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使其在生理、心理上不堪负重。其特点是:①城市职业女性的体力劳动强度和时间比过去小,但精神压力明显加大。②59.6%的被调查者表示,她们是家庭成员健康的主要维护者,但对自已健康总是的关注程度排在老人、孩子之后,表现出对自身健康的忽略。③城市环境喧闹,住房拥挤,加之作为女儿、妻子、母亲、雇员等角色的矛盾与冲突长期存在,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压力的概念及影响力

  1、压力的概念:综合当代科学文献所提出的定义,压力至少有3种含义:第一,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压力的事件或环境刺激。第二,压力指的是一种主观反映,是压力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第三,压力也可能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心理反应。在感受压力的过程中,一般可有下列情况的发生,继而导致疾病:

  脑——压力可能激发如焦虑及沮丧等行为及情绪上的问题。

  头发——压力可致斑秃等秃发症。

  嘴——压力会造成口腔溃疡和口腔扁平苔癣等口腔疾病。

  肺——在压力情况下,哮喘患者的病情常会恶化。

  心——在压力或之后不久,常会出现心绞痛、心律紊乱症状。

  肌肉——人在压力状态下,各种轻微的肌肉震颤现象及“神经质”现象会变得更明显。

  消化道——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及过敏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有的是由于 压力所造成的,有的会由于压力而更加恶化。

  生殖器官——人体此部分与压力有关联的问题包括月经紊乱(如月经周期紊乱)男性的阳萎、早泄等。

  膀胱——许多人的膀胱在压力状态下的反应是“尿意频繁”。

  皮肤——有些人在压力状态下,会发生湿疹及牛皮癣等皮肤病。

  2、工作压力可产生以下三个消极个人后果:心理症状、生理症状、行为症状。

  (1)心理症状:心理失调与工作条件有重要的关系。下面列出了不同职业产生的工作压力的典型结果:焦虑、压力、迷惑和急躁;疲劳感、生气、憎恶;情绪过敏和反应过敏;感情压抑;交流的效果降低;退缩和忧郁;孤独感和疏远感;厌烦和工作不满情绪;精神疲劳和低智能工作;注意力分散;缺乏自发性和创造性;自信心不足。

  (2)生理症状: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肠胃失调,如溃疡;身体受伤;身体疲劳;死亡;心脏疾病;呼吸问题;汗流量问题;皮肤功能失调;头痛;癌症;肌肉压力;睡眠不好。

  (3)行为症状:拖延和避免工作;表现和生产能力降低;酗酒和吸毒人口增加;工作完全破坏;去医院次数增加;为了逃避,饮食过度,导致肥胖;由于胆怯,吃得少,可能伴随着抑郁;没胃口,痩得快;冒险行为增加,包括不顾后果的驾车和赌博;侵犯别人,破坏公共财产,偷窃;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恶化;自杀和试图自杀。

  三、压力的生理学机制

  坎农(1932)对压力提出了“反抗或逃避”的生理学变化模式的概念,用于解释身体是如何对付来自社会情境的压力的。当一个人感受到压力恐惧或者焦虑时,他的身体将发生生理学的变化,为付出更多的努力或应对可能发生的伤害做准备。最初的生理学变化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植物神经系统控制心率、血压和胃肠功能,这些过程是自主发生的,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性控制。它的压力和松驰之间保持精细的平衡并主要由位于中脑腹侧的下丘脑来激活。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当没有紧急情况时,副交感经系统兴奋,调节人体的植物性活动过程,如肝糖元的储存,遇强光瞳孔收缩,心率下降。当出现紧急情况时,由交感神经控制人体的植物性活动过程,提高心率,从而使血流能较快流向执行防御任务的器官和肌肉,交感神经兴奋还会抑郁肠功能,扩大瞳孔使视觉更清晰。

  除植物神经系统之外,内分泌腺也在身体对压力的生理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经内分泌系统包括肾上腺、脑垂体、胰岛和性腺,因为这些腺体不存在向特定的腺体输送自身分泌的激素的管道,所以将其直接释放到血液中发挥作用。对压力状况起反应的主要腺体是肾上腺和脑垂体,肾上腺在下丘脑的控制下分泌两种激素,一种是肾上腺素,另一种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以促使心率加快,使血液分布到心脏、肺、中枢神经系统和四肢;它还有凝血作用,在受伤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血液的流失。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压,配合肾上腺素调节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为机体提供能量。脑垂体的功能接受下丘脑的刺激,分泌出能够增加其他腺体分泌的激素。

  最初很多医学科学家都认为只有肾上腺参与了压力反应;但1936年汉斯?塞利(Hans Selye)证明了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存在,它对机体的代谢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塞利(1956)创立了被称为一般适应性综合症状理论,他认为最初的压力和惊恐反应阶段过去之后,就出现了第二阶段即抗拒阶段,此时以脑垂体前区和肾上腺皮质活动的增加为主,如果压力持续不能消除,脑垂体和肾上腺防御耗竭,机体的生理反应就会到达第三阶段—衰竭阶段。目前人们认为,参与了压力反应的不仅是脑垂体和肾上腺,还包括整个内分泌系统。在急性刺激下,各种腺体的激素分泌都增加;安静状态下,所有的分泌都减少。

  四、压力与内分泌系统及心身疾病的关系

  压力通过中枢神经系统(CNS)对各内分泌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并经由后者影响着心身健康,甚或促成心身病症。

  (1)心理压力-CNS-CRF-ACTH-肾上腺皮质系统:肾上腺皮质受控于腺垂体(前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又受控于丘脑下部的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CRF)。ACTH和皮质醇的分泌有昼夜节律,上午6-7点时分泌量最大。心理压力时会激活此系统,引起皮质醇的大量分泌。此外,抑郁症、躁狂症、强迫症、情感分裂患者可伴有皮质醇大量分泌,这是心理压力引起高血压、糖尿病机制之一。

  (2)心理压力-CNS-GNRH-性激素系统:垂体的卵泡剌激素(FSH)剌激卵泡或精子的生成,垂体的黄体生成素(LH)则剌激雌性激素或睾酮的生成和分泌。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则控制、剌激FSH和LH的分泌。它们共同调节着性功能、青春发育、月经和生殖功能。压力、焦虑通过CNS,可引起月经紊乱、不孕、性功能低下,这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情况。

  (3)心理压力-CNS-TRH-TSH-甲状腺系统: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T3、T4)是受垂体的促甲状腺素(TSH)所控制的,后者又受下丘脑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的控制。心理压力可通过TRH、TSH的改变引起T3、T4的大量分泌。持续压力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机制便在于此。

  (4)心理压力-CNS-GHRH、GHRIH-生长激素(GH)系统:压力时通过下丘脑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HRIH)的调节,可引起GH大量分泌。GH可增强人的代谢功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5)心理压力-CNS垂体后叶轴:垂体后叶分泌的加压-抗利尿激素是压力性激素,可增强人体在心理压力下的注意力、警觉性、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6)心理压力-CNS-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心理压力激活本系统,大量肾上腺素分泌进入血液,这是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机制之一。

  (7)心理压力-RAA系统:心理压力通过CNS-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R)、血管压力素 (A)和醛固酮(A)系统,从而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心身疾病。

  (8)心理压力-胰岛系统:压力、焦虑、愤怒等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抑制胰岛素释放,并可促使糖尿病的产生。

  五、压力与女性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1.原发性痛经

  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影响疼痛的表达,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人对月经、疼痛的理解不同,因此其痛经症状及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25岁的女性有42%有痛经,5%痛经较严重以至影响日常活动。15岁的痛经少女更加缺乏自信与自尊,而25岁痛经者较非痛经者成就动机高,进取心强。而且痛经妇女较非痛经妇女更具有传统的女性气质。

  情绪因素:抑郁和焦虑是原发性痛经研究最多的两个情绪因素。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因素影响痛觉表达。

  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种族、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吸烟、饮酒、运动等都可能与痛经有关。

  原发性痛经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妇女在月经前期出现生理、精神以及行为方面的改变,严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常于月经来临之前的10天左右发病。

  人格情绪因素: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定,有神经质、内向、抑郁焦虑、急躁易怒、自我评价过低、适应能力不良、甚至自杀等心理学特点。具有比较脆弱的人格特点的妇女,对适应环境的变化常存在较大困难并易产生焦虑威胁感。

  社会因素: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患者常因家庭不和睦、工作紧张或不顺心而激发。Coyne认为,当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支持、舒适感消失后,以及已获得的价值观破灭后,容易产生抑郁。

  3.围绝经期精神障碍:

  女性从出生到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向衰退过渡的时期为女性更年期。

  绝经时各种抑郁症状增加可由社会心理因素解释,如与性角色、婚姻状况、子女问题、工作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压力及失去亲人的痛苦等,而不单纯是生物因素。

  4.产后抑郁症:

  与产后抑郁症发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许多研究认为,在疾病发生前的某些因素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比疾病本身对病人的影响更为重要,这些影响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产后抑郁症是由于妇女对成为一个母亲而产生一系列紧张感不能适应所致。这些紧张的应激源来自经济、婚姻关系、社会和重大的生理变化以及新角色的心理需要等,无论对初产妇或经产妇均如此。详细内容包括额外经济负担,睡眠剥夺,工作量增大,责任增加,孤独感、被迫学习新的生活技能、虚弱感、不能预料的各种工作任务,长时间劳累,得不到丈夫的足够支持,母亲幸福感的不真实或对自已要成为一名好母亲期望过高等。

  5.慢性盆腔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一些病人可以找到诸如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原因,但许多人仅有微小病理变化或器质性变化,对于这类病人可以从社会-心理方面得到一些解释。慢性盆腔疼痛和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有关。

  与慢性盆腔疼痛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疼痛可能是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及无明显病理变化及创伤性性经历等造成。

  Reiter等对106名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研究发现,48%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有创伤性性经历(包括性搔扰、乱伦或强奸等),而对照92人中仅有6.5%具有该经历。研究认为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临床实践也表明,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婚姻不幸福和性功能障碍,尤其是性交疼痛发生率高。

  6.不育症:

  人格特征:国外对不育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没有专门报道,仅在一些心理测试的文献中涉及到这个问题。Wright(1991)认为不育症患者的心理反应不同与其各自的人格发育有关。Barbara(1990)等提出不育男女都有人际关系疏远、焦虑的人格缺陷。张占英等(2000)对不育症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进行Eysenk个性问卷调查发现,男女不育症患者内外倾向分低于对照组,神经质分高于对照组。说明与同性别健康人群相比,不育症患者偏于内向,情绪不够稳定、易怒、紧张。不育与人格特征的因果关系目前不清楚。

  不育症患者的压力问题:国内外研究发现不育症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烦恼忧伤、焦虑压抑。Domar等对不育症妇女和健康女子进行对照研究显示,不育症妇女的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张占英等(2000年)的研究显示不育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男性的躯体化,焦虑明显;女性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理性明显。

  六、女性职业压力研究案例

  北京市妇幼保健院对519例职业女性所面临的职业压力运用较高信度与效度的问卷进行了多因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职业女性总的工作不满意感发生率为17.9%,医生为24.2%,企管人员为21.2%,银行及商业人员为18.4%,教师为11.8%。通过多元逐步回归的分析,证实职业女性较为突出的压力因素为:角色冲突、工作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危险、工作心理控制源、工作自主性、工作期望等,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感、抑郁症状的发生,工作满意感的获得密切相关并产生不利的影响。

  七、职业女性压力与保健措施的探讨

  国际劳动组织已把职业压力、饮酒、毒品滥用、暴力及AIDS作为一个工作中的心理与社会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实施项目:英文简称为“SOLVE”(stress. alcohol. drugs. violence. HIV/AIDS)。通过该项目的活动使理论概念成为政策,并把政策在国家或企业水平上变为行动,付诸实施。

  我国目前在职业女性压力研究方面尚没有形成有系统、有规模的学科,理论研究与科学调研的资料较少。因此,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目前,部分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预防职业女性压力首先应探寻和明确压力源,并从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来采取预防措施。前者应设法消除压力源,改进作业环境、工作内容和劳动安排,后者则设法增强对职业要求的适应能力,实施亚健康期的保健措施与健康促进。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干预,都需采取综合性措施。

  (一)监测与评估

  一个人对工作能否适应,通常是指他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特定的工作是否适应。在评价一个人对工作的适应性时,应考虑到职业人士须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完成工作任务,并为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利益充分发挥自已的能力。为此,应对职业人士与其工作环境间在体力、脑力、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监测,并评估作业者与工作环境间的适应情况,查明其职业性压力的压力源。在此基础上,针对压力源建立作业者与管理者直接对话的有效途径,采取同时兼顾医学、保健学、社会心理学和技术或经济需要的综合措施,使工作岗位基本与作业者相互适应。

  (二)立法措施

  即从立法上明确生产技术、劳动组织、工作时间(包括倒班)和工资制度都应有利于促进生产,并应避免对作业者产生心理和生理的负面影响;在工作中保证作业人员了解生产要求和有机会获得职业安全卫生的信息,并有自主决定发挥和保持其技术的机会;允许职业人士参与生产计划和民主管理等。

  (三)组织措施

  促进组织管理机构创造人与环境一个较好的适应关系,在工作方式和劳动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安排上符合卫生学的要求,并应尽可能满足作业者的心理需求,如作业者对完成工作的意义的认识,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感,生产过程中发挥技能的条件和提高知识,和上级管理者的对话以及与其他作业者的合作交往的机会等。

  (四)培训与教育

  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增强作业者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可先借助能力测试、工作分析,了解作业者的能力差距,针对需要进行职业指导或就业技术培训,帮助其克服物质、精神和社会上的困难和障碍,鼓励作业者自已身边的环境,创造条件改善人与环境的协调性。

  (五)健康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残疾”。为此,在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同时,建立健康的工作场所及工作环境,采取措施促进精神健康,增强职业女性抗御职业性压力的能力。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疗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