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真的不会传染乙肝么?

  洗牙会不会感染乙肝病毒?
 
  专家指出,洗牙是有可能会感染乙肝的。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通常情况下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胎传这几种。不过,如果在生活中和乙肝患者共用牙杯牙刷、剃须刀、修眉刀等工具的话也是会传染的,而洗牙器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为洗牙用的洁牙器械,通常都是用来清洁牙齿上的牙结石,而牙结石一般都黏附在牙龈附着牙颈部,所以,在洗牙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伤到牙龈而导致牙龈出血的情况,这就极有可能使病毒附在洗牙器械上,致使下一个人再次用到这洗牙器械时感染乙肝病毒。
 
  不过,洗过过程中传播乙肝病毒的几率很小。因为通常在洗过牙之后,洗牙器械通常都会经过消毒才会再次使用。并且,乙肝病毒离开人体后的存活时间是短,很快就会死亡。
 
  但有的不正规的小诊所卫生条件不合格,消毒措施不严谨,再加上各种器械反复使用,给了乙肝病毒再次“生存”的机会,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担心被传染了。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2、血液传播: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3、医源性传染: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可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易感者的机体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口腔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