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夫妻相的神秘面纱

   说起夫妻相,估计谁都说得头头是道,但如果告诉你这个词背后还蕴藏了人体基因设置的重重机关,以及大脑活动和视觉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很多心理学道理,那就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其中的原委了。

  夫妻的命运是否真的跟他们的长相有关,还是后人的演绎?也就是说,人类在选择配偶时,究竟有没有“夫妻相”这个原因,下面的回答可能会给我们更加理性的推断。

  说法一:视角倾斜和视力误差的结果

  所谓“夫妻相”,只是人们视角的倾斜和视力的误差。

  正如外国人看到中国人都长的一样,我们看一群麻雀没有分别一样。对于一对夫妻,我们首先在心里就己经给他们下了定义,自然就着力去发现他们面貌上相像的地方,而很少去注意它们的不同。其实,人类男女间无论是谁,相貌的一个个“零件”上都是有一定的一致性的。特别是同种族、同一种肤色、同一地域间的人,更是在身材、面相上有更多的相似处。就算不是夫妻,在某一点上长得相似的也不会少,何况大部分夫妻生活在同一环境条件下,这种相似会更多一点。把这种种相似粘贴在一起,加上我们先入为主的心理认知,认为夫妻夫妻,应该相像,这本不足为奇。实际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认一对陌生男女为夫妻的也很多。

  说法二:“米开朗基罗现象”

  在一起生活几十年并且婚姻美满的夫妻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他们之间长期的和谐关系似乎会在他们脸上留下印记:他们的容貌会越来越相似,显然这是长年累月共同的情感体验对面部肌肉影响的结果。每一种情感都会放松或者收紧某些特定的面部肌肉,因此当夫妻一起微笑或者皱眉的时候,他们的面部肌肉也在做着同样的运动。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形成相似的面部曲线、皱纹等。因此会越来越相像。

  研究结果显示,夫妻不仅会越长越像,而且他们面部的相似程度与婚姻的美满程度成正比。

  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或者恋人会不知不觉地“雕刻”对方,通过无数次的交流改变对方的特征。

  一些科学家认为配偶的这种改变往往是朝着自己所希望的理想方向发展。我们把这种夫妻双方彼此影响、彼此改变的现象称为“米开朗基罗现象”。

  说法三:“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把“夫妻相”归结为“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把“夫妻相”现象归结为“恋父情绪”或“恋母情结”。其实,除了对自己认同的心理因素外,贝雷兹克则认为,某种与生俱来的“配偶辨识机制”可以让个体本能地寻找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个体作配偶。人类的“配偶辨识机制”会让小孩从小在心中建立一个择偶标准,这个标准是根据与自己不同性别的父母的长相。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精神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