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学取得各项发现开始,‘爱’可以说囊括一切的词,已不足以被人们正确理解了。我们知道在法语中,我们可以爱牛排、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可以爱自己养的小狗,可以为了爱而爱,例子不胜枚举。这个词适用于一切。”
对一名儿童而言什么更重要?他最需要什么?
今天大凡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心里都有确定的答案。对于大多数同胞来说,事情的确很清楚:对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爱。
这种肯定的回答似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因为罕有人仅靠理性而做出这种回答。成年人言称孩子需要爱,其实无意识中说的经常是他们自己。他们或是在怀念一种自己过去历经磨难才得到的温情,或是在表达曾因缺乏爱而经历过的无法根除的痛苦。
谈论童年的人向来都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相比其他方面,这方面的观念更能扎根于当事人自身经历的最深处。表面上看似深思熟虑的科学或哲学立场往往隐藏着人们内心最痛苦的呐喊。这种个人经历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尤其因为在其大部分变得无意识的情况下,当事人会忽视其存在。他们从此会真诚地拒绝了解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思想;他们也不知道正是因为这种影响,他们对别人任何讨论问题的尝试都产生表皮反应,甚至有时为迫使有异议者沉默而采取恐怖态度:“怎么?您竟然怀疑爱对孩子的必要性?”
讨论相应变得复杂了,而且会让人感到痛惜,因为将爱视为儿童主要食粮的思想不只存在于个人,而且已经漫布整个社会。爱已经成为衡量与父母-孩子关系有关的一切东西的主要标准,被人当作这种关系的起点和终点到处援引,比如在官方声明、生活实践以及诸多社会讨论中。
很明显,支持这些说法的公理是:孩子是“在爱的沐浴中”长大的。此外这种公理也见诸于许多著述,而且人们势必要认识它,却鲜有质疑的声音。
我们会为此感到吃惊。因为提出孩子是“在爱的沐浴中”长大的观点是一种巨大的倒退。相对于一个世纪来精神分析实践带来的所有有关儿童的知识来说,这是罕有的退步。精神分析实践首先让一些成人患者有机会发现他们痛苦的根源来自童年,其次通过直接对儿童开展的工作,人们了解了他们的感受,从而揭示了一种儿童心理构建过程的存在及其复杂性。
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全副武装好的。没有一个孩子是带着一个健全的心理结构来到世间的。孩子的成长要靠后天的构建。在这个构建过程中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不能把这个作用局限于一个“爱”字上,除非对它进行缩减。这一点其实人人都知道。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成年人提起他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不是屡屡听到类似下面的话:“我认为(或者我确信)父母是爱我的。”说完之后立即会补上一个“但是”(“我认为父母是爱我的,但是……”)。这个“但是”显然说明除了他们父母的爱(这一点任何时候都毋庸质疑),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力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他们面对孩子、面对孩子的自立、性行为、欲望等无所适从。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因为一般来说,我们在自己童年时代对此有过体验),即使是对孩子抱有无限爱意的父母,如果因自身经历而无法了解孩子需要他们了解的东西,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而父母自己却对此浑然不知)。
另外我们也会注意到,在突出“爱”这个字眼时,社会的表现也很矛盾。确实,一方面,社会不断在各种媒体中召集那些所谓的“心理学家”给父母提出如何处理与孩子关系的建议,不断邀请这些心理学家参与各种对儿童和教育进行思考的组织机构,不懈地出版一些普及读物、名符其实的父母之道指南,想办法帮助人们学习为人父母之道、创办“父母学校”帮助父母们更好地胜任某些人今后所称的“职业”。与此同时,在很多重要领域,社会运行的方式都使人觉得在涉及父母与孩子关系时,“爱”是唯一被考虑的标准
这里存在着一种差别,需要我们深思。
关于父母之爱的错误观念
过分突出爱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因为这种做法伴随有一些错误观念。的确,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实际生活中人们关于孩子的言行,我们就会发现,所发生的一切都让人觉得,这种不断被援引的爱在“集体思考缺失”中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1.爱是永恒存在的
第一个特征就是,爱永远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虽然人们从没有这么明确地表达过,但这一点实际支撑着所有的论说,而且不仅存在于我们习惯所称的普通大众中。比如,尤其在虐待案例中,当我们听法官、社会工作者甚至治疗专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或精神病学专家)谈及把从家里领出来的孩子送回家的可能性时,就会发现,这些专家可能会认为父母太爱孩子或者会承认父母给孩子的爱还不够(例如比给他某位兄弟姐妹的爱要少),但他们几乎不接受父母会根本不爱孩子这种说法。除了几例被认为是不正常或凶恶的父母、由此构成与爱之规律相反的个案之外,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是匪夷所思的。
所有正常的父母都被认为是爱孩子的,反过来孩子也爱他们。
事实上,好像所有的人都不假思索地深信孩子一出生父母就会对他产生爱,深信爱是发自父母内心的,就像母性动物本能地舔抚刚产下的幼崽样。
这种将人的欲望几乎视同于哺乳动物本能的观点并不让人产生质疑。
2.爱总是有益的
此外,作为爱过分突出化的第二种特征,人们似乎相信,这种被认为永远存在的爱对孩子总是有益的,就像母乳对孩子永远有益一样。
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因为人们极少质问父母之爱的性质:爱?就是……爱。这样的说辞水平也就相当于一首廉价歌曲里被人翻来覆去唱的几句词。似乎相比其他方面,在这一方面质问人的感情尤其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