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大家随小编一起学习一下如何在心电图中看出心脏猝死前兆,做好预防猝死的发生。

  SCD的病因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SCD的心电学预测方法

  心脏猝死的发生,除颤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但目前只有飞机站,医院等地方有除颤仪,而现场徒手抢救成功的几率很低。面对这种突发性疾病,我们只有做好预防,而不是发生后去治疗。我们现在有很多监测仪器,如24小时心电图。然而,我们基层医院可能并没有高端的设备。但是基本都会有最便宜,最便捷的体表心电图。如果我们能够在体表心电图中捕获到发病的蛛丝马迹,就可以很好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冠心病是引发SCD的最直接的原因。

  SCD是各类心肌病主要死亡原因,像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扩大,EF明显下降;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梗阻,恶性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

  ARVD-Epsilon波产生机制:ARVD时,右室心肌细胞退化,被纤维或脂肪组织替代,包绕岛状心肌细胞。Epsilon波是右室部分心肌细胞延迟除极形成,因此主要出现在V1-2导联,QRS波后-ST段起始部。

  Brugada波由心室内膜和外膜心肌细胞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加形成。

  Brugada波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发生形态改变。

  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率的影响,自主神经的影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

  QTS是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目前已知多个基因突变(如KCNH2、KCNQ1、KCNJ2)与其有关。

  因钾通道蛋白异常,复极时钾离子外流增强,动作电位时程显著缩短,使QT间期缩短。

  临床上以运动或情绪激动后诱发晕厥为主要特征:出现双向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

  学者发现,有些Lambda波患者在极短时间内,各级心脏电活动消失,死于原发性心脏停搏。

  Lambda波可能成为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重要指标。

  意义: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和复极的开始

  机制:正常情况下,心外膜最晚除极,最早复极;在某些区域内可同时发生,称为重叠区。重叠区越大,J点越明显,甚至形成J波

  大多数学者认为,J波与心室提前发生的复极有关。较多心肌除极和提早的复极波重叠形成J波。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精神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