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抗抑郁药,不少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都会犹豫着要不要吃,吃了会担心产生依赖性,不吃又担心对病情不利。
吃了抗抑郁药会有依赖吗?
什么样的情况属于“依赖”?请看下面的例子。
假如现在你要做一个工程,请了100个工人,分成A、B、C、D等几个小组,每组10人,这样各个小组相互配合,工程一直顺利进行。
可是,有一天,A组的队长私自又请来张三、李四两个人来帮忙。这样A组劳动力增加,每天都提前完成任务,然后他们就去B组帮忙。这样,B组也能轻松完成任务。B组的组长觉得这样资源浪费,就让手下的王五暂时回老家去休息,等需要的时候再回来。这样整个工程还在正常运行。
可是,有一天,张三和李四突然不愿意干了,就没来上班。于是,问题出现了。
A组的10个人本应该能完成任务,但是由于前段时间人多,干活显得轻松,人都变懒惰了,现在人少了,就会感觉很吃力,甚至完不成任务,因此不可能再去帮B组了。
B组不但变懒了,还少了一个人(王五回老家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就更有问题了。
这样,整个工程就有可能要出问题。A组和B组的组长觉得不妙,于是又想办法把张三、李四请了回来,这样问题才算解决。
上面的例子中,整个工程对张三和李四就产生了“依赖性”。本来这个工程根本不需要张三和李四,现在却离不开他们了,这种情况属于“依赖”。
如果你把整个工程想象成我们的身体,把A、B、C、D等小组想象成神经递质,把张三、李四想象成毒品,再套回到上面的例子中,对依赖性就能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本来我们的神经递质各司其责,有条不紊的在工作,毒品来了一捣乱,原来的平衡被打破,然后建立新的平衡。新的平衡建立后,对毒品就依赖了。
我们医学上讲的依赖,可以理解为对本不必要的东西的过分需求,就像上面工程对张三和李四的需求。
你可能又要问了:按你所说,我们本身也不需要抗抑郁药啊,但用过之后就不能停了,这不正是你所说的依赖性吗?
你说的对,正常人本身当然不需要抗抑郁药,但抑郁症病人却需要。
我们还是拿上面的工程举例。本来各个小组相互配合,工程在顺利进行。可是,A组的王五最近身体不舒服,每天只能完成一半的工作量,使整个工程都受到了影响。于是组长又请了一个临时工来帮助王五,这样整个工程又顺利进行了。
看出这个例子和第一个例子的区别了吗?这个例子中,工程是真的需要“临时工”的帮助,因为王五生病了。这和上面的张三、李四的情况不同。
这里的临时工就相当于我们的抗抑郁药。(注意:临时工是来帮忙的,不是来给王五看病的。)如果王五的身体养好了,恢复了工作能力,临时工就不用请了。我们需要知道,王五的身体能不能恢复,和临时工未必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临时工,王五就要带病工作,自己恢复的可能会更慢,甚至急病拖成慢病,工程也可能受到影响。有点儿跑题了,但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
上面的过程如果明白了,接下来我说抗抑郁药没有依赖性,你就好理解了。
我们以5-HT假说来做说明。这个理论可以理解为,如果大脑不能供给足够的5-HT,脑功能就受影响,我们就会抑郁;反过来,只要能供给足够的5-HT,脑功能就能恢复,抑郁症状就能控制。
上面第二个例子中的王五,任务就是生产5-HT,王五生病了,生产的5-HT不够用,我们就会抑郁发作。这时候,我们让抗抑郁药(临时工)来帮忙,保证供给足够的5-HT,脑功能才能恢复,抑郁症状就缓解了。
明白了吗?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供给足够的5-HT,所以需要外力的帮助,这不是依赖性。
就像我们饿了,需要吃饭,这不叫依赖;我们渴了,需要喝水,这不叫依赖;我们一辈子都需要呼吸空气,这不叫依赖;我们抑郁了,需要抗抑郁药,这也不叫依赖。
事实上,很多一开始就按医嘱规范服药的患者,坚持服药几年之后,病情痊愈了,他们一辈子也不用再服抗抑郁药了(因为王五的身体恢复了)。
而很多一开始担心抗抑郁药有依赖性的患者,他们拒绝服药,或者病情稍有好转就赶紧停掉抗抑郁药,导致抑郁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痛苦不堪,最终反倒更可能终身都离不开抗抑郁药了(因为王五的身体被拖垮了)。
最后再说一下,抗抑郁药虽然只是临时工,不能直接治疗抑郁症的病因(让王五康复),但是他可以减轻王五的压力,有利于他的康复。最终,只有王五康复了,抑郁症才能真正的根治。
但是,我们的大脑太复杂了。对我们来说,王五还只是个代号,我们还不知道王五到底是谁?长的啥样?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他和其他人还有啥关系?他到底怎么了?什么时候能恢复?这些都还是谜团。
但是,对于一个这么重要的“病人”,你是应该让抗抑郁药分担一点儿他的工作,让他多休息好呢,还是拿起鞭子,逼着他继续干活好呢?哪一个更有利于他的恢复呢?记住,“王五”恢复了,你的快乐就回来了。
抗抑郁药真的不会依赖吗?
这么多种从老到新的抗抑郁药,真的没造成依赖这回事吗?
也不尽然。
根据文献记载,一些抗抑郁老药,如苯环丙胺和阿咪奈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和甲基安非他命一起,被列入“管制药品”。因为,它们真的有确切的成瘾作用。
而众多抗抑郁新药,虽然有些(比如帕罗西汀)突然停药后会出现强烈的“撤药反应”,然而它并不足以被打上导致依赖的标签。
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能吃到的新型抗抑郁药,并不会造成依赖问题——只是,出于对安全和疗效的考虑,不适合自己突然停药。
不是不能停药,而是停药的方法不对
是否发生撤药反应与抗抑郁药的半衰期、活性代谢产物有关,不同的抗抑郁药,撤药反应程度不一样,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对于这种情况,自我感觉已经好了,想停药的病友,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还有一种情况,按照医生嘱咐逐步减药停药,但过了一段时间,又感觉病情有了反复,情绪又低落起来,去医院,医生又叫吃药。这种情况并不是药物有成瘾,而是抑郁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再次出现了病情的波动。
因此我们还是建议,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遵循医嘱尽量使用有效的最低剂量,不仅仅能够预防复发,还可能有利于保护神经功能,改善躯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