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懂得取舍。可偏偏你只擅长把硬盘塞得满满的,而那些学习资料却随之被封印。一句话说得好:我们错把信息等同于知识,又错把知识等同于智慧。
我有一个好友A,有一天我找她借移动硬盘,我发现她的硬盘中满满当当的全是各种分类的学习资料,于是我问她,这些东西你都看完过?她答道,不到三分之一,面带愧色。花了不少时间下载,都是有用的东西,以后可能用得到。她又补了一句。事实上,那剩下的三分之二也许永没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们彼此心知肚明。
我想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少人都有吧,现在谁没个云盘、硬盘、U盘啥的,然后你们把一些你认为将来某天有用但从来不在此刻打开的文件夹,每次在网上遇到点感觉可以填补自己知识的资源,就会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手指会毫不犹豫地点右键“另存为”。然而一旦确知它已躺在硬盘的某个位置,彼此之间的蜜月期也会随之以光速结束。下一秒,我们的笑容已献给另一个“它”。
在微博上反省自己的知识焦虑,反省自己“看似积极的人生”,却不知微博就是焦虑和看似积极的一大凶手呢。
渐渐地,我们的生活被分为了两块,一块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另一块就是由微博、知乎、豆瓣……这些社交性质的网站构成的虚拟生活,而且这些社交网站开始控制人们获得消息的渠道。在社交网站上,我们的时间以两次刷屏之间的喘息区分,凭状态、照片、视频丈量形状。我们正在被一点一点的吞噬着,对事实判断的逻辑思考。我们甘愿被最新鲜的新闻,最流行的段子,最隐晦的笑话填充;我们不作任何的判断就迅速的得出结论,习惯于寻找宣泄的渠道,习惯于和大多数共舞……我们错把信息等同于知识,又错把知识等同于智慧。我们努力保持和时代同行,其实早已把自我像影子一样留在身后。
每一个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未来都能变的更好,在欲望的支撑下不断的为之努力。但是,如果你的欲望一旦超出可控范围,我们就会对这些陌生的知识产生抗拒,焦虑情绪也会顺势而上,径直将他们拖入无底的黑洞。
曾经有一位老者告诉我,他说,他年轻的时候看书都必须做笔记,到了后来就慢慢放弃了做笔记,因为书读多了,就光笔记都看不完,不如停下来,就挑几本书,扎扎实实慢慢读,思想的变化反而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