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网购神器入商场盗窃 试水后一发不可收拾
很多人在买衣服的时候应该都能发现衣服的下方有防盗磁扣,只有使用专用的工具才能取下,虽然这个在我们眼中很高端,但是在那些小偷的眼中应该就是小儿科了,石市的原某和男朋友江某“另辟蹊径”从网上买来解锁器,到省会某商场服装自选区大肆盗窃,得手一次后再“试水”,谁料原某被当场抓获,男朋友江某4月5日在路边亦被卓东派出所民警抓获。
经查,嫌疑女子原某今年刚刚20岁,石市人,与她一同作案的是其男朋友江某,保定市人,二人目前在某小区租房同居。
据原某交代,她与男朋友经常到作案的商场购物,对服装自选区的购买流程比较熟悉。二人观察后发现,服装区内人流量大,而工作人员又不太多,他们觉得有机可乘,这才专门从网上购买了解锁器。
3月27日下午,两人到商场内“一试身手”,他们分别试穿部分衣服后谎称要买下,交由服务员包装后并不结账,而是以要继续购买其他衣服为借口,到试衣间内用自己携带的解锁器将防盗磁扣拆除。
整个过程异常顺利,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对解锁器的效果相当满意。“休整”几天后,见并没有人找上门来,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二人又有些“技痒”。
3月30日,再次来到商场三楼的服装自选区准备作案。殊不知,从一进入商场开始,防损员郝某就认出了他们,并悄悄跟随,看着二人忙忙碌碌地选衣服、试衣服、装衣服直到提着袋子下了楼。
下了电梯,二人分开行走,为了人赃俱获,郝某便一直跟随提着衣服的原某并在一楼的柜台处将其拦下,要求出示购物小票,无果,商场结算系统里也没有原某所携带衣服的结账记录,见此,郝某立即报警,而此时的江某早已没了踪影。原来,江某眼看女朋友被抓,自知大事不妙赶紧跑路了。
原某被抓后,民警继续加大对另一涉案嫌疑人江山的搜捕力度。5日上午,派出所民警外出执行任务,在离派出所不远的一个路口,民警发现路边一男子异常眼熟,仔细辨认后确认是江某。东躲西藏了两天,不想刚刚露面就与民警“邂逅”直接落网。
偷窃是他们不可告人的“享受”
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曾公开承认自己有偷窃癖,而且热衷于偷知名酒店里的物品——肥皂、毛巾、踏脚垫、甚至电视机;影星薇诺娜·瑞德曾因在一家商店里窃取数千美元物品被判三年缓刑,并承担480小时社会服务……身家富庶的明星们何必为了这些小东西而伸手呢?或许,这都是偷窃癖在作祟。
偷窃癖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其偷窃动机并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偷来的物品并不是自己所需,也不是因为物品的价值,他们常会偷窃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以他们的经济状况或者现实的条件,他们是可以满足自己所需的。偷窃癖表现为一种难以自制的瘾头。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看似匪夷所思的偷窃,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精神分析,人类的行为不外乎获得快乐与回避痛苦。这正是偷窃癖患者之所以成瘾的原因。在偷窃行为发生之前,患者可能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或者现实的困境,通过偷窃这种刺激性行为,会让患者获得某种快感,暂时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种快感与解脱的感觉,会让患者重复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解决自己的一些精神或者现实的困境。这成为他们那晦涩生活的一种享受。
患者会周期性地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内心承担着被发现的焦虑与恐惧,很多患者也对自己的行为倍感羞耻。但绝大多数有此癖好的病人基本不会主动求医,一是羞耻,二也是因为偷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可告人的“享受”。
偷窃癖是一种行为成瘾
在美国精神卫生诊断手册中,偷窃癖被列为“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估计,每1000个人中,就会有6个偷窃癖患者。
和所有的成瘾障碍类似,偷窃癖也是一种成瘾行为。现在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包括偷窃癖在内的冲动控制障碍,和物质成瘾(酒精成瘾、吸毒等)有类似的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机制,甚至有人直接把冲动控制障碍称作“行为成瘾”。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冲动控制障碍与物质成瘾不仅在症状与神经机制有共同之处,而且治疗物质成瘾的阻断剂也能减少偷窃癖病人的偷窃行为。这类研究带给我们一个好消息,也许通过药物就能治疗偷窃癖,那我们只要努力研发这类药物就好。然而,事实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之生理层面的原因,在临床中发现此类障碍还有心理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原因。
临床发现这些患者通常有心理障碍。他们基本没有有效益的人际支持,没什么朋友,缺乏有意义具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缺乏必要的关注,内心缺少自我价值感、存在感。常会处于焦虑与抑郁状态。通常有强烈的空虚感,常处于不开心、无聊、郁闷甚至厌烦的精神状态。而同时,他们也缺乏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状况。因而容易有不良行为、冲动行为,还表现为强迫症状。他们的生命一片死气沉沉。通过那些偷窃、赌博、网瘾、性瘾等等,能刺激他们沉寂的世界,以此感到自己还活着!
社会心理学者认为,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偷窃癖的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偷窃癖患者多有幼年家教不良史,患有偷窃癖的个体缺少父母的关注与养护,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没有给予足够的爱与支持。这样的个体人际能力相对缺乏,也缺乏自尊、自爱、自我价值感,在学校多被孤立、惩罚,这更使他们缺少爱和支持。研究发现这样的生存环境将影响大脑的发展,同时也很难于去发展一些必要的人生的能力。家庭暴力、父母亲的不良行为也是影响这些人日后人格心理特征的重要原因。
从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偷窃癖的发病与发生机制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而的原因均有关系,而这三种因素是相辅相成的。
病理性偷窃,虽然不属于精神问题,但是属于心理疾病。这样的偷盗行为,无法改变,难以抑制,这种情况属于精神心理性的依赖表现。也就是说,盗窃已经成为其习惯,很难根治,若非盗窃犯自己有戒除“偷瘾”的意愿和决心配合就诊,仅通过监管场所对其做普遍的、常规的、简单的心理干预是没有效果的。而且,即使通过心理治疗,缓解或治愈了罪犯的“偷瘾”,如果出狱后,其没有正当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来源,再犯的可能性很高。
偷窃成瘾的诊断标准
◎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
◎专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
◎这些偷窃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
◎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