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疾病详情

翼状胬肉 ☆ 收藏

症状

临床上将其大致分为初发胬肉(又分为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为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3类。
1.初发胬肉
(1)结膜期胬肉: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逐渐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带有血管组织的胬肉,状似昆虫的翅膀,故名翼状胬肉。多发生于鼻侧,颞侧者较少,伸向角膜时,可侵及前弹力层及浅层基质。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临近受上、下眼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结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部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部。胬肉的头部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角膜伸展约2mm,表面有微细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由微粒堆积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为Fuchs小岛。小岛与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于辨认的混浊。靠体部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部在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
2.进展胬肉 头部成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边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胬肉头部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钙化点,进展缘可越过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弹力层,其上皮隆起,混浊明显。
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使角膜的弯曲度发生改变而引起散光。Habsen等检查39眼发现胬肉眼呈现规则散光,散光度可达5D,但多数视力不下降。Lin等测定胬肉眼对比敏感度,发现各个空间频率明显降低。同时发现眩光现象也较正常眼明显增多。
胬肉可长期稳定,无明显充血,组织肥厚,头部稍显隆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润,胬肉不断向角膜中央推进,称为进行期。
多无自觉症状,但当胬肉向角膜中央时展时,可引起散光、若遮盖瞳孔,则将严重影响视力、肥厚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
角膜有溃疡或烧伤后球结膜与角膜发生粘连称为假性翼状胬肉,它可发生在角膜缘的任何方向、是静止性,仅头部与角膜粘连。
一般并不困难。尽管翼状胬肉的改变非常直观,但也常有误诊的发生。以下是关于翼状胬肉的诊断标准:成熟的翼状胬肉是在角膜上的隆起的、三角形的病灶,其基底位于角膜缘旁的结膜,而尖端指向角膜中央。如将翼状胬肉人为地分为头、颈和体三部分,头部是位于角膜的部分,颈部是角膜缘上的部分,而体部则位于巩膜表面。成熟的翼状胬肉在其头部前方边缘的角膜上皮常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的脂质性改变,此改变通常与头部之间有一透明区。绝大多数翼状胬肉位于睑裂区,如初发性病变起源于睑裂区以外,则诊断原发性翼状胬肉应慎重。此外,翼状胬肉在角膜缘处与角膜缘黏连,而假性胬肉则是睑、球结膜的粘连,通常在角膜缘处不粘连,局麻下用一玻棒即可区分二者。
 
临床上将其大致分为初发胬肉(又分为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为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3类。
1.初发胬肉
(1)结膜期胬肉: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逐渐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带有血管组织的胬肉,状似昆虫的翅膀,故名翼状胬肉。多发生于鼻侧,颞侧者较少,伸向角膜时,可侵及前弹力层及浅层基质。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临近受上、下眼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结膜形成.…

点击加载全部
有疑问?

权威医生在线解答

99%的用户 选择在微信上看健康资讯

关注"健客网健康问诊"

学养生+问医生

立即关注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本站登载此文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疾病百科首页

请先登录

成功加入收藏夹

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