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疾病详情

无症状性脑梗死 ☆ 收藏

检查

对于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寻找病因,一般应进行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
1.脑CT扫描 无症状脑梗死可单独存在,或与症状性脑血管病同时存在。但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存在,可能使其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病情加重,并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无症状脑梗死的脑CT扫描特点是梗死范围小,发生在皮质下白质,病变多局限于一个脑叶,梗死单发或多发,一般为多发,文献报道单发病灶多发生在右侧大脑半球,即非优势半球。无症状脑梗死的梗死部位以基底核和内囊常见,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病灶范围一般较小,直径多小于1.5cm。其他病灶较大者因位于皮质下静区。常不产生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也容易被临床忽视。部分患者脑CT扫描显示新鲜病灶与陈旧病灶并存,以腔隙性梗死多见。也有学者把无症状脑梗死的脑CT表现分为腔隙性梗死、皮质梗死和交界区梗死3类。
2.脑MRI检查 对于无症状脑梗死,由于病灶一般较小,临床又缺乏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的特点,脑MRI检查优于脑CT扫描。梗死灶多位于基底核和内囊,即尾状核头旁、侧脑室前角旁或外方、内囊外侧、苍白球、内囊、额叶、顶叶、颞叶、小脑部位。关于病灶数量,可以是单发病灶,也可以是多发病灶。根据脑MRI检查可以分以下2型:①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多为高血压性微血管病所致,病灶直径<1.5cm,病变多位于深穿支供血区,常累及基底核和内囊。因病灶范围小,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②非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多为心源性栓子造成,病灶直径>1.5cm,病变常累及大脑皮质,以额顶区和枕区受累常见。病变部位多位于额顶叶或枕叶,因其位于皮质下静区,未接近重要结构,故常缺乏主诉,易被患者与医师忽视。脑MRI检查对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诊断优于脑CT扫描,对脑干、小脑梗死均能清晰、准确地发现。
3.脑电地形图或脑电图 脑梗死脑电地形图异常率为80%~93%,脑电图异常率也可达40%~70%。脑电图对皮质缺血敏感性高,可提示皮质功能受损及定位以证实临床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急性期因脑组织缺血、水肿、神经元活动异常,故脑电地形图阳性率高,而急性期后,病损组织水肿消退以及侧支循环建立和部分功能代偿,使脑电地形图的异常率下降,所以脑电地形图对无症状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脑电地形图能定量定位地显示大脑功能变化,故对无症状脑梗死的检出阳性率高于脑电图。并且能早于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做出诊断。
4.眼底检查 多有视网膜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即动脉管腔变细,动脉壁的反光增强,反光带增宽,可表现为铜丝样改变,严重时动脉僵硬,呈银丝样改变。并呈现动脉血管白鞘,在视网膜动脉血柱的两侧有两条白线叫血管白鞘,也是血管壁透明度降低的表现,血管白鞘发生在二级血管以下的动脉与静脉交叉处,也是动脉硬化的表现。动静脉交叉压迹,静脉可被压如笔尖,重者静脉被压迫中断或错位。
5.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情况,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相应检查,例如DSA、脑MRA、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目的是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价格便宜、方便,能够及早发现较大的血管异常。脑MRA检查简单、方便,可以排除较大动脉的血管病变,帮助了解血管闭塞的部位及程度。DSA能够发现较小的血管病变,并且可以及时应用介入治疗。
 
对于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寻找病因,一般应进行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
1.脑CT扫描 无症状脑梗死可单独存在,或与症状性脑血管病同时存在。但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存在,可能使其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病情加重,并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无症状脑梗死的脑CT扫描特点是梗死范围小,发生在皮质下白质,病变多局限于一个脑叶,梗死单发或多发,一般为多发,文献报道单发病灶多发生在右侧大脑半球,即非优势半球。无症状脑梗死的梗死部位以基底核和内囊常见,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病灶范围一般较小,直径多小于1.5cm。其他病灶较大者因位于皮质下静区。常不产生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也容易被临床忽视。部分患.…

点击加载全部

99%的用户 选择在微信上看健康资讯

关注"健客网健康问诊"

学养生+问医生

立即关注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本站登载此文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疾病百科首页

请先登录

成功加入收藏夹

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