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疾病详情

心阳虚 ☆ 收藏

概述

中医术语,即“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重症。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心阳虚证的原因同心气虚证,并多由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是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如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心阳虚证的治法为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保元汤等。 主证: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还出现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脉弱。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为心阳虚脱的危候。 辩证:多见久病体弱,暴病伤阳耗气,年老脏气衰弱,禀赋不足等情况。 心阳虚,心阳不振,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阳暴脱,宗气大泄,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气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脉微欲绝。 治法:温通心阳,回阳救逆。 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减或四逆汤加减。 附子、肉桂、干姜,五味子,桂枝等。 中医术语,即“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重症。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心阳虚证的原因同心气虚证,并多…       展开

症状:
昏迷、面色灰暗、神志模糊、四肢发冷、伏脉、弱脉、呼吸微弱
病因: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劳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请加重。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

找药:
暂无相关药品信息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有疑问?

权威医生在线解答

99%的用户 选择在微信上看健康资讯

关注"健客网健康问诊"

学养生+问医生

立即关注

心阳虚

相关医院

心阳虚

相关医生

心阳虚

相关疾病: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本站登载此文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疾病百科首页

请先登录

成功加入收藏夹

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