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收藏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1.冠心病 如心肌梗死、心绞痛或无痛性心肌缺血。
2.原发性心肌病 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及限制型心肌病。
3.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
4.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5.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高血压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老年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
6.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氯奎、洋地黄及锑剂,拟交感神经药物过量等。
7.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如低血钾或低血镁所致。 8.低温麻醉、手术及心导管检查等机械刺激诱发。
9.少数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原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病理性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但以冠心病心肌梗死最常见,其次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1.冠心病:心肌梗死在CCU病房监测的检出率为6%~40%。检出率受心肌梗死病程的影响,如在发病2~12h检出率占71%,2周后检出率仅为10%~15%。在发病24h内检出率占27%。约2/3的患者呈反复持续发作,持续发作时心率多为150~250次/min,心率为150~200次/min的占70%,心率>200次/min者并发心室颤动的发生率为50%。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达75%。急性心肌梗死后1年内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约为30%;在以后的15年内,年发生率基本保持在3%~5%。
发生机制是折返激动:
①用程序期前刺激能重复地诱发和终止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自发倾向者诱发率可达95%。在表现为心脏性猝死的冠心病患者,54%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0%诱发出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②诱发不需依赖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的作用。
③诱发时刺激的配对间期与第一个室性心动过速的搏动间期呈反比关系。
④诱发需要有缓慢传导存在。
⑤心动过速对期前刺激和超速起搏有反应。
⑥以高密度手术标测中显示的激动顺序符合折返激动。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占80%。
2.扩张型心肌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26.3%。发生机制有两种:
①微小折返:由于心肌病变及纤维病变,导致心肌的激动折返系微小折返。
②束支折返:约1/3患者是心室的激动通过一侧的束支逆传经希氏束至心房,途中又由希氏束经另一侧束支再传回至心房,系束支-束支折返,此称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已不属本型室性心动过速。扩张型心肌病者用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不多,而诱发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者达81%。对本病患者已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史者,用程序刺激可有50%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晚电位阳性者约占30%。
3.肥厚型心肌病:有一组报告,115例本病呈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以后发生的心律失常事件(指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并不明显高于115例肥厚型心肌病动态心电图检查无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1.冠心病 如心肌梗死、心绞痛或无痛性心肌缺血。
2.原发性心肌病 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及限制型心肌病。
3.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
4.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5.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高血压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老年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
99%的用户 选择在微信上看健康资讯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本站登载此文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疾病百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