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为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研究所纳入的受试者为脊髓损伤后截瘫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自行应用轮椅,并且在入组时不存在肩关节痛。在3年的随访过程中,如果应用轮椅使用者肩关节痛指数增加大于等于10点,那么就将其分类为肩痛患者。
研究者在入组时、入组后第18个月和第3年对肩关节最大等长力矩进行评定。应用轮椅计步器和自我评定日常转移频率数据等对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采用电话评定每六周评定一次。
研究者共纳入了223例受试者,在3年的随访过程中有39.8%出现了肩痛。人口学特征和活动量大于肩痛的发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未发生肩痛的受试者相比,出现肩痛的受试者在入组时进行最大等长力矩要低10%至15%。肩关节内收肌力矩低是肩关节痛发生的显著预测因素,但是该模型仅能解释7.5%的肩痛。因此,临床应用价值略低。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所纳入的患者中,部分患者病程较长,他们的转移能力等由患者回想而得,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研究结果指出,在脊髓损伤后肩痛的患者中,存在肌力的降低,尤其是肩关节内收肌力的降低,此外,运动能力较低也会造成肩痛,但是这两者都不是肩痛发生的强烈预测因子。
查看更多骨科资讯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