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和痔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却有不少人误把直肠癌当痔疮治,导致延误了病情,葬送了治疗最好时机,让人痛悔不已。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病例一
胡女士,27岁,音乐学院大四学生,1年前就出现间断性便血,听朋友说很可能是痔疮,没有什么大不了。再想到万一遇到的是男医生,就随便买了痔疮药治疗。(PS:其实完全可以挑个女医生做检查的)
但之后便血依然反复发作,而且每天大便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可以有六七次,这才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中期低位直肠癌。
经过手术治疗,该患者暂时是保住了性命,以后只能靠人工肛门将排泄物排出,留下终身的遗憾。
病例二
姜大叔,53岁,司机,便血2年多,根据自己的“医学经验”,认为得了司机职业病“痔疮”而已,也去诊所看过,便从药店买了痔疮药自行治疗,照常忙碌于工作。
后来发现食欲下降,日渐消瘦,有时一天排好几次大便,到医院一查,结果是晚期直肠癌(肝转移),现在姜大叔刚做完减症手术,十分痛悔自己当初的轻视,错过了最佳的诊治时机。
像这样的病例临床上实在不少,据统计,有近90%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都是被误诊,其中被误诊为痔疮的占绝大部分。可见无论对于普通大众还是首诊医生来说,如果有便血等症状,千万不要轻易下“痔疮”的结论,这样很可能就错过了致命的直肠癌。
为啥有那么多人都掉进了这个“死坑”?
第一:痔疮和直肠癌都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直肠癌初期症状不典型,与痔疮的临床表现类似,如都有便血、有脱落物等。因此,稍不留意就容易被混淆。
第二:大众缺乏科普卫生知识并且对直肠癌认识不足。俗话说“十人九痔”,一旦出现便血,出现便血症状,就更容易自圆其说。私自按“痔疮”治疗或未予重视。
第三:部分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或临床经验有限,忽视了腹泻便血的患者,排除其直肠癌的可能性,特别是直肠指检。
第四:部分患者去看医生,加上一些症状,极易使部分粗心的医生先入为主地把它当“痔疮”来治,也没有细致进一步鉴别诊断。
第五:对青年患者重视不够,但我国30岁以下的病例亦占10-20%,并且呈持续上升趋势,也不能忽视直肠癌的排查。
痔疮VS直肠癌,区别到底在哪里?
直肠癌是发生于直肠的恶性肿瘤,早期(I期)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晚期(III、IV期)的则不到30%。
而痔疮是直肠下段和肛管的静脉充血,根据不同部位分为内、外痔。大多数无症状的痔疮不需要任何治疗,症状较重的可选择手术治疗。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痔疮与直肠癌存在关联,但痔疮的存在容易造成其它疾病的误诊。但此时已经错过了直肠癌最佳治疗时机,后果很惨痛。
因此,我们一定要练就火眼金睛,识别直肠癌和痔疮之间的区别。
想要准确诊断直肠癌,就千万别着急!
“一指神功”不可丢,还应妙用肠镜
直肠癌常用的筛检方法有肛门指诊、粪便潜血实验、肠镜和钡灌肠等。
直肠指诊是区别两种疾病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医生只需要戴上手套,通过手指触及直肠四周黏膜进行检查,得到初步诊断。
80%-90%的直肠癌发生在直肠中下段,而这个检查只需要花几元检查费的,简直是举手之劳。
但是临床上,确实有部分医生怕麻烦、怕脏而没做直肠指检,或直接开大检查,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病人拒绝接受这个检查,尤其遇到异性的医生。
此外,当高度怀疑直肠癌时,应进一步做肠镜。做一次简单的肠镜检查也能发现90%以上的直肠癌,其费用也不过是两三百元,还可进行组织病理活检,是肠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警惕早期直肠癌变信号
直肠是消化道的“终点站”,食物由口腔经过食道、胃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之后,所以肠癌的早期症状多表现为排便的规律、性状发生改变。
①大便习惯明显改变,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②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③肛门部或腹部有肿块;
④近期体重明显减轻,原因不明的贫血;
⑤腹痛及腹胀等不适,食欲减退;
⑥既往曾有反复痔疮史、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等。
无论是那个年龄段,出现便血等,不急于下“痔疮”的结论,应多留个心眼,务必先排除直肠癌。但到了晚期,再高明的医生及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是回天乏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