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针灸治疗小儿脱肛

   ·目前对直肠脱垂的发生有两种学说。

   一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是直肠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皱壁逐渐下垂,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最后经肛门脱出。
 
  二是肠套叠学说:正常时直肠上端固定于骶骨岬附近,由于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使此固定点受伤,就易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发生肠套叠,在腹内压增加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套入直肠内的肠管逐渐增加,由于肠套叠及套叠复位的交替进行,致直肠侧韧带、肛提肌受伤,肠套叠逐渐加重,最后经肛门脱出。
 
  也有人认为以上两种学说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程度的不同,滑动性疝也是一种肠套叠,只是没有影响到整圈肠壁。而后者是全层套叠。
 
  ·根据脱垂程度,分部分性和完全性两种。
 
  一、部分脱垂(不完全脱垂)
 
  脱出部仅为直肠下端粘膜,故又称粘膜脱垂。脱出长度为2~3cm,一般不超过7cm,粘膜皱壁呈放射状,脱垂部为两层粘膜组成。脱垂的粘膜和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二、完全脱垂
 
  为直肠的全层脱出,严重者直肠、肛管均可翻出至肛门外。脱出长度常超过10cm,甚至20cm,呈宝塔形、粘膜皱壁呈环状排列,脱垂部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成,触之较厚,两层肠壁间有腹膜间隙。
 
  发病缓慢。早期仅在排粪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肛提肌及肛管括约肌缺乏收缩力,则需用手帮助回复。严重者在咳嗽、喷嚏、用力或行走时亦可脱出,且不易回复。如未能及时复位,脱垂肠段可发生水肿、绞窄,甚至有坏死的危险。
 
  临床上,有些小孩患病后,经常害怕针刺,这时可以用激光针灸代替针刺。激光针灸又称激光穴位照射,是将激光束照射到穴位上,即以激光束代替针刺和艾灸,以达到针刺和艾灸的目的。这种疗法简便易行,无痛苦、无感染、无毒副作用,不损伤组织,而且疗效好,深受医生和患儿欢迎。
 
  临床上常用的是波长为632.8纳米的氦氖激光器。
 
  氦氖激光有五种生物效应:即热效应、压强效应、光化学效应、电磁效应、刺激效应,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各种疾病时,这五种效应均存在。
 
  通过照射穴位与经络,可以调整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功能,而且这种调整是良性、双向性的。因此,激光针灸适应症比较广泛。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均可应用激光照射。由于激光穴位照射具有疏通经络、宣导气血、散瘀止痛、调和阴阳平衡和改善脏腑功能,还有激光的效应,因此对治疗各种炎症和疼痛症,效果尤为显著。对光过敏的患儿应禁用。
 
  治疗方法
 
  应用功率为5毫瓦的氦氖激光照射穴位,每穴5分钟,每次取3-5个穴位;也可局部照射,每次照射病变部位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对激光针灸有了基本了解后,家长们就可以放心让孩子接受治疗,使疾病早日治愈。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肛肠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