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和直肠息肉如何区分?

  久坐、爱吃辣、常便秘,这些生活习惯都指向痔疮,当大家因为这些习惯而出现异常症状时,也认为自己得的是痔疮,只不过买的痔疮药膏不管用。一名自认为只是痔疮的患者前不久到中医肛肠医院做检查,不料却被告知,他得的并非是痔疮,自认为是“痔块”的肿块,其实是直肠息肉。专家提醒市民,如厕感觉肛门有肿块脱出,别都以为是痔疮犯了而掉以轻心。事实上,内痔、直肠脱垂、直肠肿瘤等都有脱出情况发生,应尽早到医院去确诊病因。

  痔疮和直肠息肉很相似 切莫大意

  “最近吃得太辛辣,便血又严重起来。”在肛肠科前来检查的程先生如是说,35岁的程先生陆陆续续便血有好几年了。

  前些天,他腹痛不止,如厕时便池内一滩血,肛门还有撕裂般的刺痛,一摸还有异物堵在了肛门口,这才匆匆来院就诊。经无痛肛肠镜小软管深入肛门检查后发现,这个肿块并非痔疮,而是直肠息肉脱出,得尽快切除。专家告诉记者,因痔疮常见、高发,很多人在便血、肿物脱出时便先入为主以为是痔疮,自诊自治买药涂抹,结果不但便血没有缓解,肿物还被“养肥”。不仅在排便时脱出,甚至连弯腰、大笑、咳嗽都会掉出来,坐着、站着都会非常疼痛。

  遗憾的是,痔疮和息肉因为症状相似,更有人将其比喻为“孪生兄弟”,危害却是大相径庭。痔疮久拖会使得病情“变质”,引发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一系列并发症。息肉一旦在早期得不到有效诊断,其自由生长“养肥”,会使病情急速恶化,引发肠道恶变。

  脂肪类膳食 超40%发病率较高

  医生介绍,患上直肠息肉的原因很多,其中日常饮食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结、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较低,则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此外,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也是诱发直肠息肉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也有可能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

  最易让人忽略的是,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也会诱发直肠息肉。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及时就医 坚持治疗很关键

  3年前,王先生因大便次数增多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上段有一颗息肉,病理化验为腺瘤性息肉,医生建议进行息肉切除手术,但王先生因为工作比较忙,手术一拖再拖。3年过去了,他发现大便常带暗红色血,于是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才得知自己患上了直肠癌。医生提醒,不少直肠息肉病患原本有机会避免直肠癌,却错失了良机。

  在现有医疗条件下,有些恶变虽然可怕,但是早期发现的话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生存率也会更高,可怕的是不能早期发现。因此,患者一旦发现症状就应及时检查,小病久拖不治只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长期便血不仅容易引发贫血,严重者导致休克,若因害怕手术麻痹大意的患者,晚期发现失去手术机会才真是回天无力。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长期不明原因的便血、贫血,或是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便秘或腹泻交替进行等症状,以及腹部有肿块和有家族性肠癌遗传病史、结肠息肉病史等人群,患者及家属一定要当心,及时到正规专科医院进行就诊、检查。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肛肠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