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目前,不少家长甚至部分基层医护人员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最常见的把手指放入正在抽搐的患儿口中,或以坚硬物暴力塞入患儿口中,或针刺患儿。
其实这些做法是不可取,可造成额外伤害,下面的几个案例相信会给大家一些启示。
案例一:患儿,男,2岁,十分钟前在家突发抽搐,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双眼上翻、凝视,口唇及面色发绀,牙关紧咬,头后仰,双手握拳,四肢僵硬抽动,奶奶怕孩子咬到舌头,情急之下把自己的手指放入患儿上下牙齿之间,两分钟后患儿抽搐停止,奶奶三个手指却鲜血淋漓。
案例二:患儿,男,3岁,在公共浴池洗澡时突发抽搐,双眼上翻,意识不清,牙关紧咬,其母一时找不到可用的物品,便将自己手指放入患儿口中,结果被患儿咬得鲜血淋漓。
案例三:患儿,女,4岁,在家突发抽搐,在某基层医院任护士的母亲见状,用针灸针针刺孩子人中,十分钟后患儿抽搐仍不缓解,急送孩子到某医院急诊科,经氧气吸入,静脉注射安定,半小时后患儿抽搐缓解。
后续的脑电图及CT检查均无异常,主治医生认为患儿长时间抽搐可能和过度刺激有关。
因孩子抽搐而把手指放入患儿口中被咬伤的事件每年都要发生几起,在信息获取如此便利的当下,确实是一种悲哀。事实上,这样错误的做法不仅仅家长在做,部分医护人员也存在对患儿过度干预,比如,掐人中,针刺穴位等。
笔者20多年前初入职时,遇到热性惊厥的患儿,大家常规的做法是,立即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穴位,用开口器撬开患儿上下牙,将压舌板放入患儿口腔。近年来,随着专家共识的发布,大家才逐渐摒弃了该做法。
热性惊厥是啥?
热性惊厥是指3个月到5岁儿童,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排除了颅内感染和其他引起抽搐的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发作史。
可分单纯和复杂型。临床上在给热性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时护士会告诉他们,患儿抽搐时最好不要用力掐孩子的人中,也不提倡用力撬开孩子的嘴,将筷子、勺子之类的坚硬物品强力塞入患儿口腔,或将手指、压舌板之类的物品放入口中。
家人经常会不解地反问,「你看手指都被咬成这样了,何况是柔软的舌头,看着孩子抽搐,家人什么也不做,还是人吗?」
家长出于心疼孩子,一片爱心可嘉,可往往是无知者无畏,与其让孩子遭受更大的伤害,还不如让他安静地抽一会。那么遇到孩子抽搐时,该不该干预?有何证据?
孩子抽搐时,该不该干预?
笔者就该问题在儿科护理群里发问,有老师主张不必处理,等一会自然缓解;有老师建议可用软布塞入上下牙之间。
热性惊厥2016专家共识:大多数热性惊厥呈短暂的单次发作,持续时间1-3分钟,不必急于用止惊药物。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大多数热性惊厥呈短暂的单次发作,持续时间1-3分钟,不必急于用止惊药物,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跌落或受伤,勿刺激患儿,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按压或摇晃患儿导致进一步伤害。
第五版儿科护理学:惊厥发生时,将柔软棉质物放在患儿手中和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对已出牙的患儿上下臼齿之间垫牙垫防舌咬伤,牙关紧闭时,不要用力撬开,以避免损伤牙齿。
第六版儿科护理学:惊厥发作未超过5分钟可任其自行停止,勿移动患儿或强力按压及约束肢体,不可将物品塞入患儿口中或强力撬开紧闭的牙关。
热性惊厥需适当处理
从教材来看,第六版儿科护理学与2017专家共识相一致,对医护人员处理热性惊厥有指导意义。
事实上,无论是高热惊厥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惊厥,发生惊厥时,病人多意识丧失,此种情况可使支配舌部的肌肉松驰,舌根下坠,结果是舌后坠而不是咬到舌头。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极少见到有因热性惊厥致舌头严重受伤的。虽然热性惊厥时不是那么容易咬到舌头,但是对于一些患儿仍有可能会有一些轻微伤。
因此,从人文关怀方面来说,识别惊厥发生的先兆意义重大,热性惊厥多发生在体温上升期,部分患儿可发生在退热期,应注意患儿是否有如下先兆表现:烦躁不安,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急促,暂停或不规律等表现,可提前将软布放在患儿上下牙齿间,避免抽搐时伤到口腔粘膜及牙龈。
基于抽搐多是突然发生,没有明显的先兆期,也不能预测多久能停止,因此,热性惊厥发作当患儿张口时应放入软布之类的物品,但痉挛期不宜放入。
热性惊厥时的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无论是热性惊厥或其它原因的抽搐,保持患儿安静并不是什么措施都不采用,静等患儿自行缓解,而是在惊厥发生时:
1.迅速将患儿安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用软布、纱布或毛巾等物折叠后放于患者上下牙之间,紧急情况下可以应用衣物、小靠垫等柔软的物体,松解衣领,避免患儿额外受伤,视情况给予氧气吸入。
2.专人守护,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如按压人中,针刺穴位等,预防患儿受伤,不可强力按压肢体,移开周围尖利硬性物品,避免骨折等外伤。保护头颈部,预防舌后坠引发窒息。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抽搐时不要往口中塞任何东西,不要灌药,也无需马上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4.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处理,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既往史的患儿可在发热时积极控制体温。
医学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科学,新的理念和标准的出台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从专家共识到指南出台到教材出版,中间需要经历一段时期,这是教课书滞后的原因。
另外,即便是有新的教材,未必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学过并掌握。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此,分享、传播新的理念是每一个专业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