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会造成孩子学习障碍、品行障碍等,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孩子犯罪倾向!而孩子的症状时轻时重、时有时无,如果家长不了解抽动症的危害,就会无意中造成孩子症状加重,那么抽动症的危害有哪些?
抽动症有哪些危害
抽动症治疗有哪些误区
认为孩子调皮不重视
孩子挤眉眨眼,喉咙里呼呼作响,走路打旋旋儿……可别简单地认定孩子是在调皮捣蛋,装怪,如果孩子是不由自主,且屡教不改,家长就要警惕是否是抽动症了。
有病乱投医听信街头广告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行为异常之后,有病乱投医,听信街头小广告,自行用药。或者不到专业医院挂号就诊,出现误诊现象,贻误病情。
药物依赖只看到暂时效果
很多家长只单纯采用药物疗法,觉得效果很好,就长期药物控制,并没有起到根本治疗的作用。长期药物治疗容易产生副作用,加重病情反复。
温馨提示:儿童抽动症6岁到12岁是治疗的黄金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会给孩子的治疗带来很大阻碍,因此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的时候,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的专科医院检查就诊。更多关于抽动症的详情,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咨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之杨
一位细心的家长偶然发现,自己家中的小宝贝不停地挤眉眨眼,耸鼻子,扭肩膀,抽动嘴角,踢腿,跺脚……家长以为是孩子调皮、淘气所致,责备孩子之后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加重了,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症状。焦头烂额的家长求助于医生,才知道孩子患上了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小儿抽动症(全称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小儿抽动症多发于3-12岁儿童,特征性表现为各肌肉群迅速、反复、不规则的抽动,早期多从面部开始,逐渐波及到全身,严重者喉肌抽动发出怪叫、口出秽语、叫骂等,常有执拗、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古代曾认为这种疾病与神鬼有关,但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该病是神经回路的传导异常所致。目前西医对这一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安定类药物和阻滞神经传导药物,疗效不稳定,且副作用明显;而中医在这一领域确有独到之处,无论是汤药还是针灸、推拿都有效果显著的报道。
中医一般认为,小儿抽动症的病机归经主要责之于肝肾,其次责之于脾。具体到发病的具体病因,有兼风邪与外感相关者,有兼火邪与情志相关者,有兼痰湿与饮食相关者,不一而足。故症状较为严重的患儿,应当前往正规中医院,请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方用药、用针治疗,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中断疗程。
轻症抽动症患儿一般不会影响患儿的智能发育,亦不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可以不用服药,但应密切注意调护。要则有以下几点:
(1)小儿抽动症与小儿的情志(即西医所言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所见抽动症患儿多是敏感、聪慧的儿童,而家长给予他们的关爱较少,或是只满足物质要求而不关心儿童的情感要求。有的患儿自觉只有在发病时才有受到家长关爱的感觉,潜意识中自我强化症状;有的患儿则对家长有严重的畏惧心理,家长的训斥会使病情明显加重。患儿家长亦需要调整心态,不能在患儿面前体现出非常焦虑、紧张的情绪、反复询问孩子的感受,更严禁打骂、指责患儿。当孩子发病时,应当尽力分散他的注意力到其他方面,这将有助于病情的减轻;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向孩子的老师们交待病情,争取老师的配合及帮助。
(2)减少不良刺激因素。有研究表明,可口可乐、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和辛辣、海鲜、羊肉等发物会使症状加重,应当禁食。脾虚症状明显的患儿,肥甘厚味亦是所忌,建议多食用粗粮、豆类、粥类、蔬菜等清淡食物,并改正患儿的挑食习惯。生活方面,不要让患儿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尤其是强刺激类),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另需适当减轻患儿的学业压力,少去或不去课外辅导班或以音乐、美术等兴趣班替代,这有益于患儿病情的恢复。
最后,笔者贡献轻症抽动症患儿实用小药膳两则与诸位分享:
1、乌梅菊花茶:适用于肝火旺的患儿,可见性格急躁,舌色鲜红,常有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组成:乌梅10个,菊花半两,代茶饮(可稍加冰糖调味)。
2、莲子大枣粥:适用于肝实脾虚的患儿,可见性格烦躁或易焦虑,舌尖红,苔水滑,胃口较差。组成:莲子半两(去心),大枣12枚(去核),加大米三两熬粥食用(患儿痰湿较重者改用小米或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