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障碍

  v1.多动性障碍v多动性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症以注意障碍、冲动行为、容易分心以及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v多动性障碍在学龄儿童的患病率一般为3%~5%,男女比例为(4~9):1。
 
  病因v(1)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指出同卵双生的共病率为80%,异卵双生的为30%。家系研究表明多动性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6倍。v子遗传学研究认为多动性障碍可能与多巴胺的基因多态性有关。v(2)脑损伤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多动性障碍一定存在“轻微脑损伤”,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绝大多数被诊断为多动性障碍的儿童应用各种各样的检查方法均不能证实存在脑损伤。v(3)神经生化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多动性障碍的血、尿、脑脊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5一羟苯乙二醇、4一羟苯乙二醇等做了大量研究,但结果常常不恒定。v(4)神经影像学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动性障碍个体的脑结构和功能与正常个体存在差别,采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v(fMRl)以及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发现多动性障碍的前额叶、尾状核和胼胝体在形态上与正常对照组不同。v(5)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或学校教育环境不良、父母的养育方式、严重的生活事件等。其他的一些相关环境因素还有铅中毒、大量的食品添加剂等。
 
  临床床表现:多动性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在小学学龄期引起父母和教师的关注,但是各主要症状在儿童学龄前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出现。v(1)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的注意障碍主要是有意注意功能低下,而无意注意则相对亢进。多动性障碍儿童非常容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转移注意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v(2)活动过度活动过度是多动性障碍儿童另一个主要症状,表现为儿童不分场合、无目的的显著多动。大部分病儿在婴幼儿期就有过度活动,只是上小学后更易引起家长、老师的关注。病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为明显的多动,如坐不住、上课时做小动作、v干扰邻座同学、话多插嘴、不顾场合高声喧哗或追逐打闹。v(3)情绪不稳、冲动行为多动性障碍儿童通常情绪不稳,高兴时容易过度兴奋,遇小事时易激惹,好冲动,经常与人滋事争吵打架,在需要轮流进行的游戏或活动中不能等候。v(4)学习困难多动性障碍儿童由于注意障碍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同时也可能合并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v(5)其他多动性障碍儿童可能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病儿往往丧失自信和自尊,继发情绪、品行障碍,包括焦虑(约25%)、心境障碍(20%)、违拗性障碍(50%)、品行障碍(30%~50%)。
 
  临床分型:多动性障碍根据病儿所具备的症状,主要分为活动和注意障碍、多动性品行障碍。
 
  v(3)鉴别诊断多动性障碍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v1)正常儿童:正常儿童尤其是3---,6岁的儿童多好动,同时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与儿童气质有关。鉴别时要注意家长和教师自身的气质或个性与儿童气质个性之间的相互情况,常见于好静的父母或教师给好动的儿童贴上多动症的“标签”。v2)精神发育迟滞:两者均可表现有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考虑精神发育迟滞病儿的注意力水平时,要考虑其实际的智力年龄。而多动性障碍病儿总体智商通常在正常范围。v3)抽动症:抽动症的表现与多动性障碍明显不同,主要为身体某部位肌肉或肌群不自主的、快速的、突然的、反复的收缩运动,但是抽动症合并多动性障碍现象很常见,可同时给予两个诊断。v4)儿童孤独症:多数儿童孤独症病儿存在显著的多动表现,容易误诊为多动性障碍,但孤独症以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和异常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详细询问病史不难鉴别。
 
  v保健措施:多动性障碍的保健措施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教育干预、家长咨询,药物治疗。v(1)认知行为治疗目前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是控制多动、冲动、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减低刺激和自我指导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如帮助病儿学会在学习或做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事情时尽量减少环境中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无关刺激,又如让病儿学会类似“一慢、二看、三行动”的自我提醒方法。v(2)教育干预教育对多动性障碍病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对合并或没有合并学习障碍的儿童都应该给予个体化的特殊教育。例如,给予有针对性的小班教学、个别辅v导、社交能力的训练。也可参加专门针对多动性障碍病儿的团体辅导。v(3)家庭咨询家庭对于多动性障碍的全面了解是治疗的关键。确诊之后,专业人员应给予家长有关疾病的特点、药物治疗以及预后、行为矫正、情感支持等问题全面的咨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成立家长互助组织进行团体辅导。
 
  v(4)药物治疗多动性障碍长期以来存有争议,争议的中心问题是治疗的有效性和药物的副作用。目前的观点是:v①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运用,可以认为哌甲酯(利他林)是一种比较安全同时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v②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严格诊断的基础上使用,并且应该同时运用包括教育干预、行为矫正和家庭咨询等其他手段,注意监测药物的副作用。v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如哌甲酯(利他林)、苯异妥因(匹莫林)和右旋苯丙胺;抗抑郁剂、a受体拮抗剂(如可乐定)等。哌甲酯最为常用,一般剂量为每日5~40mg(每日0.3~1.0mg/kg),从小剂量开始,早餐后顿服,剂量大或下午效果差时可改为早饭、午饭后顿服,对60%~80%的多动性障碍儿童有效,常见副作用为食欲减退、失眠等。目前已有哌甲酯的缓释剂型,每日用药1次,临床依从性较好。注意有癫痫者禁用此类药物。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儿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