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有一种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在出生后1周内的母乳喂养儿,发生原因与母乳摄入不足有关。常见于母亲缺乏喂哺知识、乳头问题、乳汁分泌不足和过早喂糖水等导致对母乳需求减少及新生儿无效吸吮。由于母乳摄入不足,新生儿肠蠕动减少,影响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使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排泄减少,肠肝循环增加,造成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出现时间在生后3~4天,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但血胆红素峰值较高,可大于20毫克/分升。因生后早期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有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危险。

  因此,发现新生儿很早出现黄疸,又有因母乳摄入不足导致的体重下降、排尿及排便少等现象,就应考虑并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预防措施为尽早开奶,在医院出生的母婴同室内的新生儿应于生后半小时开始。医生或护士指导母亲哺乳技术:按需喂养(婴儿想吃就喂),每侧乳房的哺乳时间不受限制,每日哺乳10次以上,夜间勤喂。同时,限制辅助液体,保证母乳摄入量。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的程度,监测血胆红素或经皮测胆红素,对早出院者需追踪喂养和黄疸情况。发现血胆红素大于15毫克/分升时应采用光疗,继续母乳喂养。

  那么,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通过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基本介绍,希望家长可以更加了解新生儿黄疸

 (实习编辑:王欢)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儿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