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 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

  今年3月以来,浙江湖州德清县一家蓄电池厂周边多名儿童及成人血铅超标,5月7日,国家环保部已派调查组全面调查该事件,截至11日,300个送检样本中,发现有31个超标,其中11个是孩子,还有1000多个血液样本正在检测,血铅中毒人数还可能增加。

  近两年我国儿童铅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儿童比起成年人更容易铅中毒,而且对孩子危害最大的是近地面空气质量,这是因为铅尘大多悬浮在距离地面1米以下的空气中(比1米以上高约16倍),与儿童呼吸的高度正好一致,所以儿童通过呼吸摄入体内的铅比成年人高很多,居住楼层低的儿童更容易铅中毒。

  早在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组织了第一次中国儿童铅中毒情况调查,共调查了广州、大连、青岛、成都、哈尔滨、武汉、北京等15个城市0到6岁的儿童17141名,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儿童铅中毒率为10.45%。铅中毒率最低的城市是大连,为3.52%;最高的是海口,为17.95%。

  多动、腹痛,查查血铅

  铅中毒者的精神心理会发生变化,成人铅中毒后会出现忧郁、烦躁、性格改变等症状。在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多动症,还可能引起抽动症。也是2005年左右,也是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了2000多名多动症患者,血铅检查的结果,发现70%以上的孩子铅中毒。据悉,追溯到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数人都从事铅行业(冶金、蓄电池、含铅锡箔业等)。儿童每升血液当中的铅含量应不超过99微克,在100到199微克之间为高铅血症;200到249微克为轻度铅中毒;250到449微克为中度铅中毒;超过450微克就是重度铅中毒。

  血铅水平每升高100微克每升,儿童的智商就下到6到7分,身高则平均下降1.3厘米。因此家长最好能尽早发现铅中毒的情况。早期的症状一般是不明原因的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之后会出现不明原因贫血。

  铅中毒具有隐匿性、渐进性,虽然脱离铅污染源后和接受治疗后,儿童的血铅浓度可以恢复正常,但造受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不可逆的。所以若发现孩子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应立即带其到正规医院接受血铅检查。

  文具、玩具中都有铅

  铅笔是儿童最常用的学习用具,爱咬铅笔头的儿童可不少。铅笔芯里面到底有没有铅?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铅笔芯不含铅(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粘土制成的)但是铅笔外面的彩色涂层却含铅。除了铅笔,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可以说是处处有铅。由于铅是传统油漆添加剂,颜色鲜艳的家具、玩具、文具、学习用品中都可能含铅。比如深色课桌椅、儿童彩色的房间、就连彩色气球、一些油画棒或者蜡笔等。假如将油画棒的纸质外皮撕掉,拿着棒体直接作画,里面的铅就更容易渗进皮肤。有些毛绒玩具的眼睛、嘴唇等部位也有漆,喜欢抱着玩具睡觉的孩子将吸收更多铅。饮食方面,食用过多皮蛋、膨化食品、用老式爆米花机做出的爆米花等也会摄入较多铅。

  工业污染是罪魁祸首

  工业废气、含铅汽油、汽车尾气、燃煤、钢铁冶金、化学工厂排放废气等等都含有大量的铅,比这一次的德清铅中毒事件更严重的是,2006年9月,甘肃徽县水阳乡新寺村,一家铅锭冶炼厂排放的有毒气体和废水致当地铅中毒人数接近千人,其中包括了村里全部334个儿童。儿童呼吸道中铅的吸收率是成人的1.6-2.7倍,消化道呼吸率更是成人的8-9倍,所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成为铅工业污染的受害者。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必须呼吁有关部门及早发现和惩处这些污染源的制造者。

  卫生加营养,预防铅中毒

  虽然铅的危害确实很大,但也不必产生"铅恐慌",根据国家卫生部2006年2月9日发布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高铅血症和轻度铅中毒者只要脱离铅污染源,给予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即可。中度和重度铅中毒则需在医院行药物驱铅治疗,经过2周到20天左右的排铅治疗,一般都能够将血铅水平降低到正常范围。

  在预防方面,首先饭前洗手十分重要。环境中的铅尘可在儿童玩耍时沾污双手,很容易被吃进去。儿童的指甲缝是特别容易藏匿铅尘的部位,所以要勤剪指甲。家长要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和用品,选购儿童餐具应避免彩色图案和伪劣产品。不能用长时间滞留在管道中的自来水为儿童调制奶粉或烹饪,早上起来水龙头应开放1分钟左右再用来饮用;避免接触废旧电池。由于香烟释放的烟雾能将空气中的铅吸附住,使周围空气中的含铅量比普通空气高60倍,大量被动吸烟也容易使儿童铅中毒

  饮食方面,空腹和食品过分油腻会增加肠道内铅的吸收,所以儿童应定时进食,避免食用过分油腻的食品。多补充铁、锌、钙等微量元素,能大大降低铅的摄入。因为钙、铁、锌与铅同属二价金属,在小肠属于"平等竞争",若铁、锌、钙摄入不足,就会导致铅吸收过多。含钙充足的有乳制品和豆制品;含铁、锌丰富的有动物肝脏、血、肉类、蛋类、海产品。奶类中的蛋白质对铅还有螯合作用,可以抑制铅的吸收。
 

(实习编辑:谭超堂)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儿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