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服法:抗结核药物的服用方法原本和大多数药物一样,也是每日多次服药,当时的理论依据是:抗结核药物对结核菌的作用与药物在血液中的持续血浓度有关。后经研究认为,抗结核药物的杀菌作用不在于经常维持一定水平的药物浓度,而在于短时间较高的血药峰浓度。抗结核药物服用1~2小时,血液内药物浓度达高峰,若欲提高血中的高峰浓度,需增加药物的一次服用剂量。血中药物峰浓度越高,接触结核菌的时间越长,杀菌或抑菌效果越好。
(二)两阶段用药法:两阶段用药法是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中发现的事实而提出的,是一种将化疗全程分为强化和巩固两个治疗阶段的用药方法,又称之为二步治疗。两阶段用药法的理论基础是在强化期抓住结核菌大量繁殖、药物最能发挥杀菌效能的有利时机,采取强有力的化疗方案,尽快地杀死繁殖期菌群,使菌量急剧减少,可防止或减少继发性耐药菌的产生,还有可能杀灭可能存在的原发耐药菌及自然突变耐药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始治疗时杀菌效果愈大,以后产生顽固菌的机会愈小,复发率愈低。
(三)间歇疗法:结核病间歇疗法的产生归结于科学家对结核菌“延缓生长期”的发现,即使用抗结核药物后,一部分结核菌被杀死,另一部分则受到抑制而进入延缓生长期。结果是后一部分结核菌的繁殖减慢或完全终止,并对药物不敏感,即便是每日给药也不见疗效增加,但渡过此期后结核菌又开始生长繁殖,并恢复对药物的敏感性。此后再次给药又可致一部分结核菌进入延缓生长期,如此周而复始,残存的结核菌可在免疫功能的协调作用下全部被消灭。每种药物对结核菌能否产生延缓生长期,决定了该药物是不是适用于间歇使用。研究结果表明,除TB1外的其它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延缓生长期(2~10天),其中以SM和RFP最好。TB1对结核菌无延缓生长期,故不能将其用于间歇疗法。
(实习编辑:梁晓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