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致丙肝上身

  崔女士家住城阳区,平时喜欢跳跳舞。半年前,她感觉身体很虚,总是没力气,朋友说她可能是身上有湿气,可以试试拔火罐,她听后感觉很有道理,便去了一家可以拔火罐的私人诊所。她大约每周去一次,每次拔完火罐,后背部都有出血的情况,诊所的人告诉她这属于正常情况,她就没有在意。谁知3天前,崔女士到医院查体时查出患有丙性肝炎。这让她很纳闷,平日自己非常注意养生,也没有不良嗜好,到底是如何得上丙肝的。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告诉她,丙肝传播途径有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性传播以及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如静脉注射,使用非一次性注射液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另外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存在传播隐患。像崔女士就可能是在进行拔火罐时,皮肤破损致血液暴露,且火罐消毒不严格导致感染了丙肝病毒。听到这一消息后,崔女士后悔莫及。

  主任提醒大家,作为中医传统医疗方式,拔火罐原本来自民间,但是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很容易出现各种事故。如果使用过的罐子没有经过严格消毒清洗,可能引发皮肤病。建议市民到正规医院进行有创性检查和治疗、不到消毒不严格的诊所拔罐,尤其是拔血罐,避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肝传播途径: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HC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其他途径

  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丙肝的预防措施:

  第一,取缔非法采供血,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能乱输血。需要输血者应采用正规血液中心供应的血液和血制品。尽量减少输血,可输可不输的血,尽量不输。国外资料表明,输志愿供血者的血,丙肝发病率为5%-13%,而接受职业供血者的血,丙肝发病率高达25%-51%。

  第二,继续强制推行对献血员和器官捐献者做丙肝病毒抗体(抗-HCV)筛查,必须是阴性者才能献血或捐献器官。所有血液和血液制品一定要保证没有丙肝病毒的存在,不可将血液当补品随意输入,也不可输入献血者刚抽出的鲜血。

  第三,夫妻如果计划要小宝宝时,在怀孕前双方做一次丙型肝炎病毒标准物检查。如在母亲进入围产期时查出阳性,也要尽可能地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婴儿出生后2-6个月,要检查两次HCV-RNA。

  第四,每个输血后的病人,要定期查肝功和抗-HBC。发现肝大、肝脏脂肪病变后,要查抗-HBC。因为丙肝的特点之一就是发病后即使到了肝硬化程度也可以出现肝大、脂肪肝,这往往会误导经验不足的医生按脂肪肝进行处理,而不去做进一步的检查。

  第五,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防范意识。不要随便扎耳朵眼、文身、文眉、文眼线。如果家庭成员或同事中有人得了丙肝,不要紧张。只要不共用牙刷、牙杯、牙签、剃须刀等卫生用具,完全可以预防。托儿和餐饮业加强卫生管理,严格消毒食具、用具,幼儿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如果丙肝病毒感染者出血,应该用消毒剂擦干净,不要污染他人的用品。

点击查看更多丙肝相关疾病内容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传染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