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DI)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老年人尿崩症是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尿崩症也呈现一种增长趋势。我国一项对中老年人夜尿增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夜尿症的患病率高达48.9%。
老年人尿崩症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有:
肾功能不全
尿崩症病人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部分或完全破坏,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缺乏,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血浆渗透压、血浆钠升高,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导致肾功能障碍。
甲状腺功能减退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血管加压素也就是抗利尿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的激素,下丘脑-垂体发生病变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同样也会影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水中毒
尿崩症患者临床特点为多饮多尿,当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了排出水量时,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发生水中毒。尿崩症患者虽然尿量增多,但是大量饮水很容易引发水中毒。
精神疾病
老年尿崩症患者夜尿次数增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长此以往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夜尿次数小于3次/晚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约为6.8%,而夜尿次数大于等于3次/晚的患者抑郁症发病率高达13.4%。老年尿崩症还会影响老年人记忆,导致精神状态异常。
此外,有调查研究发现老年尿崩症还会增加老年人骨折、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严重者引发死亡。
因此,老年人尿崩症不容忽视。那么,该如何干预管理老年人尿崩症呢?

老年人尿崩症病因复杂、危害多,加之老年人的特殊性,因此,需要综合管理。
正确认识老年人尿崩症
临床上既不能忽视老年人夜尿增多的状况,警惕尿崩症的发生,又不可言过其实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乐观对待,积极治疗是关键。
调整生活方式
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控制钠盐的摄入(小于5 g/d);控制总水的摄入,睡前排尽尿液;定时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及体重,及时监测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
国际泌尿疾病咨询委员会、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和《夜尿症中国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等多国指南均推荐醋酸去氨加压素(弥凝®)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醋酸去氨加压素是抗利尿激素合成类似物,会增加肾的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尿崩症,起效迅速,效果显著,长期用药安全性高等优点,且可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尿崩症患者,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