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中,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一项礼物。不论天花、霍乱、结核、乙肝……疫苗都能够使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这些传染病大流行。
然而,艾滋病疫苗研发却不尽如人意。
从1984年科学家首次分离出艾滋病病毒(HIV)以来,大量企业纷纷投身该疫苗的研究中,但三十多年过去了,绝大多数研究均以失败告终,依然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成功上市。
目前,幸存下来正在进行2期临床研究的疫苗仅有两款,分别是HVTN 702疫苗和强生研发的“马赛克”疫苗。
2003年10月,泰国卫生部和美国军方HIV研究所在泰国启动RV144疫苗试验,共招募16403名健康志愿者。历时六年研究发现,疫苗保护率仅为31.2%。
2016年11月,在RV144疫苗基础上,进行改良的HVTN 702疫苗试验在南非启动,共招募5,400名健康志愿者。此项研究仍在进行中,预计将在2021年完成。
去年,强生公司公布的一项1/2a期临床试验结果,旨在评估多种基于“马赛克”疫苗候选方案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正因如此,这款名为“马赛克”的HIV疫苗进入公众视野。
“马赛克”疫苗将不同类型HIV毒株基因拼接在一起,旨在诱发更广泛的免疫应答,为全球人群提供保护。
结果显示,志愿者对不同种类的“马赛克”疫苗接种方案耐受性良好,并且100%诱发了抗病毒的免疫反应。
对于这项研究结果,项目负责人、哈佛大学的丹·巴洛奇教授表示,“应谨慎解读”。因为成功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并不等同于该疫苗能保护人类不感染HIV。
此前,研究人员在72只恒河猴中开展了一项动物研究。为模拟人暴露于HIV的情况,将恒河猴暴露于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SHIV)下。SHIV可在恒河猴体内引发类艾滋病。
结果显示,在单次暴露中该疫苗可减少94%感染风险,6次暴露中可减少66%感染风险。
HIV疫苗的研发难度之所以居高不下,得益于HIV的特殊性。HIV进化迅速,能够快速突变、亚型众多,疫苗难以精准识别。此外,以往研发的疫苗可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以对抗病毒入侵,然而,HIV破坏的正是免疫反应中关键的免疫细胞,这也是疫苗研发屡遭重挫的原因之一。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研究人员于2017年11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启动2期临床有效性试验(2b阶段),共招募2,600名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年轻妇女,以确定疫苗是否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少此人群中HIV-1感染,试验结果预计将在2021年公布。
日前,强生公司宣布一项早期研究的初步结果,该研究比较了3价和4价候选药物。在这项被称为Traverse的横向研究中,与3价版本相比,4价版本免疫范围较广。该公司已将4价候选药物转入临床有效性试验。
据悉,这些早期研究数据将在2018年艾滋病预防研究会议上公布。
世卫组织今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艾滋病已造成3500多万人死亡,仍然属于一项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当前,全球约有369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2017年,全球约有94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
全球抗艾形势依然严峻,期待HIV疫苗成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