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以内的婴儿总是抱在怀里,是真的对他好吗?

  快国庆节了,本计划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打开铁路订票系统,想去的地方全部已经没有了预售票。可以想见假期那几日哪里都是人山人海的场面,再回头看看我这"一拖三"的模式,尤其是小二宝还不到半岁,也就彻底打消了远行的念头。还是在附近找找地方感受秋天的美好吧,远游留到明年二宝大一些的时候再计划。
 
  这时老家的表哥打来电话,说要趁着这几天人不多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看我家二宝,顺带逛逛。这个表哥算是老家里的远亲,之前几乎没有联系。他家到他是三代单传,等他娶媳生子,却是一个女宝,当时让表哥唉声叹气了好久好久。在政策放开之前他媳妇儿再次怀孕,本来正是忐忑之际,结果规定可以生二胎了。高兴之余,又生下一个健康男婴,快8斤的大胖小子让表哥的天天笑成了一朵花,见谁给谁报喜。我们也是那个时候才联系上的。
 
  中午时分表哥就带着媳妇儿和小儿子来到了我家。我看到一个标准的小胖子,还不到一周岁,体重快18KG了。小家伙精神还不错,一直咿咿吖吖的喃喃自语着,表哥乐呵呵的抱着他。
 
  我对表哥说,这样抱着多累啊,让他自己坐着玩吧。
 
  表哥却不肯松手:越看儿子越乖,从小抱过来的,怎么抱都不觉得累呢。而且,他也喜欢被抱着,要是一个人坐一会儿就哭了。
 
  "哭了你就赶紧抱?"看着表哥还算魁梧的身材,我暗自揣测着要是我家小二宝长到这个体重,我是否还能够这样一直抱着他?
 
  表哥笑着点头:"对啊,抱,一直抱着。不累!"
 
  一顿饭下来,我就发现了不太对劲儿的地方:表哥是真的一直抱着他的儿子。吃饭的时候,让儿子坐在他怀里;睡觉的时候也是在他怀里。我把二宝的手推车拿出来,让小家伙躺在小推车里睡,表哥也不用。小家伙这么大了,都没有一个愿意运动的欲望,只是赖在爸爸怀里。中间就表哥去趟洗手间,小家伙坐在沙发上一小会儿,就又躺下哭着要妈妈抱。他妈妈立马放下手里的水杯,三步两步来到沙发前面抱起孩子。快一岁的孩子,翻身还不利索,也不会爬,更不要说走了,只能站到学步车里玩一会儿。
 
  宝贝出生后的第一年是运动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一年末宝宝应该能够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二胎、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立、周岁走。虽然每个孩子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快一岁的孩子还站不稳,也爬不好,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看着表哥一直抱着孩子的样子,我想也许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问题了。
 
  一岁以内正是婴儿快速发育骨骼的时间,家长动辄就长时间的抱着他,其实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伤害,而不是爱。
 
  影响宝宝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初生婴儿的动作是全身性、笼统的。虽然他们看起来似乎只能躺在床上,其实并不闲着。比如新生儿除了熟睡之外,他的体态像小青蛙一样,四肢屈曲于身体两侧,有需要时总是全身运动,不管是兴奋还是嚎啕,总是四肢挥动。渐渐地,宝宝就学会了翻身;然后能够坐起来了;随后会爬、会站、会走,会跑……
 
  这些都是孩子一步步自我的历练。如果担心他摔了、碰了、哭了、闹了,而长期把婴儿抱在怀里,就会阻碍婴儿的骨骼生长,也会因为缺乏运动量而错失在运动中的学习成长机会。

  影响宝宝大脑发育
 
  新生儿的大脑有数十亿神经元,但是之间需要通过各种运动来加强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和联系。让宝宝动起来,接受无数次的触碰和位置感的刺激,然后这些刺激会促进脑细胞生长,提供更多氧气和能量给大脑,最终促进智力发育。
 
  因此宝宝都是越动越聪明的。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不要拒绝他阶段性的吃手会不卫生;不要担心他四处爬行会把自己弄脏;不要害怕他颤颤巍巍的站立与行走会摔倒……不断的鼓励他,赞扬他,让他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每一份成长的努力,而不是心疼他,阻止他,想要越俎代庖。
 
  影响宝宝健康成长
 
  一岁以内的婴儿的确非常需要大人温暖的怀抱,但不是时时刻刻都要赖在怀抱里。经常需要抱着才可以入睡的宝宝,睡眠一定没有自己躺在床上入睡的宝宝质量好。而经常抱着的孩子运动智能、生存技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一定没有自己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宝宝好。过分的依赖,宝宝的感统很容易失调,渐渐会出现任性、多动、易怒、爱哭、脾气暴躁等性格特征。
 
  而且经常被抱着,缺乏运动的宝宝,也很容易体重超标,变成肥胖儿。肥胖会是宝宝学会走路比同龄人要晚,活动能力相对差,骨骼变形。另外由于肥胖导致血液带氧不足,脑子经常出于缺氧状态,导致思维迟钝、记忆力差。肥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宝宝心肺的功能正常运转。
 
  诚然每个小婴儿都像天使一样可爱,粉嫩娇弱的感觉会让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爱不释手,抱着怀里亲不够、看不够、爱不够,殊不知这种做法违背了婴儿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对宝宝有害无益。但愿表哥能够听得我这一席劝,让他家的胖宝宝可以适当离开他的怀抱,变成一个爱运动的可爱宝宝!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育儿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