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 的CT表现,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如何鉴别? 胸腺瘤的外科诊治进展

  “胸腺瘤”的CT表现,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如何鉴别?
 
  胸腺位于前纵隔,成人大多萎缩,被脂肪代替。在未退化完全的胸腺左叶常大于右叶,但边缘光滑、平整。当胸腺呈分叶状改变时应疑胸腺肿块的存在。胸腺肿块占纵隔肿瘤的20%,包括:胸腺瘤、胸腺癌、胸腺类癌、胸腺囊肿、胸腺脂肪瘤和淋巴瘤。
 
  胸腺瘤是纵隔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占纵隔肿瘤的15%。好发年龄为50~60岁,很少出现在20岁以前。25岁以下年龄者,尽管胸腺有时很大,但此年龄段胸腺瘤较少,因而诊断应慎重。大于40岁者,胸腺常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容易诊断胸腺瘤。
 
  1【病理表现】
 
  大体观肿瘤呈球形、卵圆形,可有结节状突出,瘤表面有纤维性包膜,切面瘤实质膨隆呈淡黄或灰红色,由纤维组织分隔形成分叶状或呈髓样均质形,可有坏死、囊变或出血。镜下瘤组织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传统组织学分类包括上皮类、淋巴组织类和混合类。Marino,Müller-Hermelink分类(根据形态学和组织学)为:①皮质型;②髓质型;③混合型。
 
  根据Ricci报道,以髓质为主要成分的胸腺瘤多为良性,出现年龄较晚。以皮质为主要成分的胸腺瘤出现年龄较早,尽管经积极的治疗,5年死亡率可达50%,生存率约53~87%。
 
  组织学表现不能区分良、恶性胸腺瘤,恶性是指肿瘤侵及包膜或周围组织,因此胸腺瘤分为侵袭性与非侵袭性。3%胸腺瘤有侵袭性,可侵入邻近结构,而少有胸外的转移。侵犯内容包括:①局部纵隔结构:气管、上腔静脉等大血管;②邻近肺组织及胸壁侵犯;③胸膜和心包种植,可为一侧胸腔受累,也可种植在膈表面,并直接侵入腹腔。
 
  胸腺瘤可分为3期:I期:肿瘤与包膜相邻;Ⅱ期:肿瘤累及包膜和纵隔脂肪组织;Ⅲ期:肿瘤周围器官受侵和胸腔种植。
 
  2【临床表现】可无临床症状,有30%~50%的胸腺瘤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
 
  3【CT表现】
 
  肿瘤大多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强化后密度均匀(图3-309),少数肿瘤表现肿块内的钙化(图3-310),或肿瘤囊变伴结节。80%的胸腺瘤位于前纵隔的血管前间隙、心脏上方;20%胸腺瘤因胸腺组织异位至颈部,而位于颈部或胸廓人口处,与甲状腺肿块相似。在CT图像上,肿瘤与纵隔结构直接接触,脂线消失,不能表明有浸润;而脂线清晰,则说明无局部浸润。
 
  侵袭性胸腺瘤在CT图像上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较大肿块,且侵入血管间隙,与血管间的脂肪间隙消失,并常出现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胸腺瘤的外科诊治进展
 
  胸腺瘤属胸外科常见疾病,目前在各家医院广泛开展诊治工作。谈及胸腺瘤各型各期的准确定性及治疗方案,国内外各家医院及研究所提出的论点差异较大。
 
  直至今日,国际医师协会尚未能制订出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将近年来胸腺瘤的诊疗现状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供大家参阅。
 
  准确概念
 
  胸腺瘤并非胸腺肿瘤,仅指来源于胸腺上皮的肿瘤。起源于胸腺淋巴细胞可以生成霍奇金淋巴瘤,起源于胸腺内分泌细胞可以生成胸腺类癌、小细胞癌,其他少见类型如脂肪瘤、胸腺囊肿、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等。
 
  临床上90%的胸腺肿瘤都是胸腺瘤,但不能把两者概念混为一谈。胸腺瘤生长缓慢,被称之为「惰性肿瘤」。因I、II期胸腺瘤切除后复发率低,既往有「良性胸腺瘤」说法,目前认为胸腺瘤系潜在恶性肿瘤,应注意监视。
 
  流行病学
 
  在中国,胸腺瘤的年发病率约为0.15%-0.17%,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2%-1.5%,可能与EB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及遗传基因有关。
 
  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统计显示男女发病比例基本相当,高发年龄位于40-60岁,年龄越小,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在胸外科,胸腺瘤却是最为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占47%-50%,在所有纵隔肿瘤中占20%,其中10%异位于颈部或中后纵隔。
 
  临床表现
 
  30%-50%胸腺瘤患者无不适,此类人群多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大部分病人肿瘤属包膜完整、体积较小的Masaoka分期I-II期。当胸腺瘤增大时会对周围脏器产生压迫,患者产生胸痛、胸闷、咳嗽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喉返神经、膈神经、食道、心包等重要结构时会出现颜面水肿、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心包压塞等恶劣并发症。
 
  约30%胸腺瘤患者会出现副瘤综合征,其中重症肌无力(MG)最多见,报道显示10%-50%,且多见于B2型胸腺瘤,其余包括: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多肌炎、肾病综合征、Sjogren综合征等。
 
  胸腺是内分泌器官,也是淋巴器官,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参与自身免疫过程,可能是胸腺瘤并发副瘤综合征的原因,具体机制至今尚未能完全阐明。

  诊断及鉴别诊断
 
  胸腺瘤诊断主要依靠胸部CT。纵隔云集气管、食管、心脏及大血管,由于上述脏器的遮挡,胸片仅能发现体积大的胸腺瘤,表现为纵隔增宽,单纯依赖胸片易漏诊。
 
  胸部增强CT为诊断胸腺瘤最实用的影像学方法,不仅能发现体积较小的胸腺瘤,辨别位置,且能很好地了解胸腺瘤的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对周围脏器的浸润情况,初步判断良恶性,并指导外科医师制订手术方案,提示术中需注意避免误伤的结构。
 
  非侵袭性胸腺瘤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肿块,包膜完整,边界清晰,与周围结构间存在低密度结构,易完整切除。侵袭性胸腺瘤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沿周围脏器间隙浸润性生长,常有囊变坏死,偶见钙化。
 
  MRI相对于CT无明显优势。氟-18-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成像可以根据FDG摄取程度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并发现肿瘤转移。副瘤综合征提示胸腺瘤可能,一些微小胸腺瘤也因此被筛选出来。
 
  胸腺瘤确诊需病理,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aspiration,FNA)肿瘤由于标本少、诊断率低,已基本弃用,介入粗针活检或经纵隔镜或胸腔镜活检肿瘤是当前主流手段,相关报道确诊率达60%-100%,偶有通过奥曲肽扫描(octreotidescanning)确诊报道,但未能推广。
 
  需要强调的是,活检术仅适用于一些晚期胸腺瘤已有远处转移或瘤体包绕大血管、气管已失去切除机会(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胸腺瘤切除率逐渐提高,活检术呈下降趋势。
 
  需要与胸腺瘤鉴别的是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disease)、畸胎瘤、胸廓内甲状腺肿、纵隔型肺癌等。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起源于淋巴结,可以位于其他纵隔分区或肺门。
 
  CT显示淋巴瘤密度均匀,增强描述显示轻度强化,包绕血管生长,形如「半月」征,但不易压迫血管,区别于侵袭性胸腺瘤?胸廓内甲状腺肿患者常可在颈部扪及肿大甲状腺,CT见肿块上极与颈部甲状腺相连,密度不均,部分伴钙化。纵隔型肺癌往往偏一侧纵隔胸膜,形状不规则,虽与纵隔关系密切,但起源于肺。
 
  肿瘤分型与分期
 
  WHO在1999年制订胸腺瘤组织学分型,沿用至今A型胸腺瘤:髓质型或梭形细胞胸腺瘤;B1型胸腺瘤:富含淋巴细胞胸腺瘤;B2型胸腺瘤:皮质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上皮塑或非典型或分化好的胸腺癌;AB型胸腺瘤:混合型胸腺瘤;C型胸腺瘤:胸腺癌。
 
  胸腺瘤分期目前主流应用的是WHO在1999年制订、2004年修订的胸腺瘤分期(Masaoka分期)。手术范围及是否完整切除肿瘤会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成为共识,早在1982年胸腺肿瘤研究组提出了GETT分期。Haniuda分类法主要侧重于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治疗方法
 
  一、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胸腺瘤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I、II、大部分III期肿瘤,手术死亡率0.7%-4.9%,平均2.5%。
 
  胸腺瘤手术切除率较高,Kondo等报道1098例胸腺瘤I、II、III、IV期切除率分别为100%、100%、85%、42%。而完整切除与预后密切相关,Regnard等报道307例完整切除胸腺瘤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78%、75%、42%,1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3%、30%、8%,相对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效果好。
 
  相比于完整切除,III期和IV期胸腺瘤完整切除、次全切除及未手术者5年生存率下降至93%、64%、36%。Maggi等报道侵袭性胸腺瘤完整切除和次全切除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59%和73%、44%。
 
  微创手术。VATS(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胸腺瘤切除术适用于胸腺瘤偏向于一侧患者,目前已广泛开展。微创手术突出优势为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基本达到开胸手术效果,缺点是完成直径大或III、IV期肿瘤难度高。
 
  双侧胸腔VATS手术有助于同期切除对侧胸腺及脂肪组织。除了双侧胸腔入路手术,也有颈部-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过程复杂,但完整切除率得到了提高。
 
  达芬奇外科机器人操作系统向外科医师提供高清放大三维图像,属微创手术范畴。董国华等报道31例平均手术时间62min,术中平均出血54ml,术后住院5-19天,均顺利出院,临床效果确切?该术式缺点是机器人操作系统价格昂贵,学习周期长,难以普及。
 
  胸骨正中切口人路胸腺瘤切除+纵隔脂肪扩大清扫术,主流学者认为该术式是胸腺瘤的标准术式,尤其针对于III、1V期肿瘤或伴MG等副瘤综合征患者。该术式术野暴露好,手术范围大,有利于切除受累器官,如心包切除、气管切除、血管置换,同时完全清扫纵隔内异位胸腺。
 
  Arvind等[2°报道行上腔静脉或头臂静脉修补或置换术术后易并发机械通气、移植血栓、肾功能衰竭,但随访18-24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
 
  肿瘤复发的外科治疗。胸腺瘤无论分期完整切除后均有复发可能,I、II、III、IV期分别为0.9%、4.1%、28.4%、34.3%。发现I期肿瘤复发平均约10年,II、III、IV期平均为3年,总体平均约5年。
 
  Yano等报道术后复发时间为11.6-109.6个月,平均36.4个月。其中81%为局部复发,位于纵隔区,9%出现胸膜、肺、肝脏、骨等远处转移,11%两者兼有。50%-67%复发患者仍有手术机会,特别是局部复发患者,首选再次手术切除,根据个体情况制订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率45%-71%,平均62%。
 
  再次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较理想,5年生存率与未复发患者相近,10年生存率达53%-72%,较未完整切除者明显延长(90.9%对44.7%)。
 
  二、放疗和化疗
 
  既往大多数学者认为胸腺瘤对放疗敏感,可以使患者获益。近来则认为胸腺瘤完整切除术后辅助放疗不能降低复发率,不改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I期胸腺瘤不需放疗已为大家共识。
 
  一项592例Meta分析认为术后放疗对完整切除的II期肿瘤无治疗获益,Utsumi等报道324例亦不推荐I、II期胸腺瘤术后放疗。但Mornex等报道II期胸腺瘤术后放疗使复发率由30%降至5%。
 
  美国国家癌症网指南推荐II期及以上患者术后放疗,对于完全切除患者剂量推荐50-60Gy。不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放疗属必须辅助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已得到临床验证,受到广泛认可,美国国家癌症网指南推荐有该类人群放疗剂量应大于60Gy,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对于III、IVa期胸腺瘤实施术前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从而获得手术机会。
 
  术前诱导化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相关报道术前使用ADOC方案(阿霉素+顺鉑+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诱导化疗有效率62%-100%,完全切除率43%-69%,病理完全缓解率8%-31%。
 
  Kim等报道使用CAP(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强的松方案有效率77%,完全切除率76%,病理缓解率38%,中位生存时间超过5年。对于HI、IV期及进展期胸腺瘤,目前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效果较佳,常用的方案有CAP、EP(依托泊苷+顺鉑)等。
 
  有报道CAP方案化疗有效率50%,中位生存时间11.8个月;使用EP方案化疗有效率56%,中位生存时间4.3年;使用AD0C方案有效率90%,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使用PC(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有效率35%。胸腺瘤对化疗相对敏感,各家报道差异较大,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不多,亟待发现最佳化疗方案。
 
  三、信号通路与靶向治疗
 
  胸腺瘤上皮肿瘤的信号通路及靶向药物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相关基因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Ki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ras、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HER-2)等,虽然积极探索,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EGFR(HER1,ErbB1)基因位于人第7号染色体(7p11.2),是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tyrosinekinases,RTKs)的一类,广泛分布于各组织脏器。EGFR基因活化表达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影响细胞的运动、黏附,与肿瘤密切相关。
 
  一项227例胸腺瘤与41例胸腺癌相关研究表明胸腺瘤EGFR免疫组化阳性率平均70%,胸腺癌为53%。Girard、Su?zuki、Ionescu等进一步研究发现EGFR表达或扩增强弱与肿瘤级别相关,可以通过此途径确认肿瘤分化程度。
 
  很少有报道大宗病例发现胸腺瘤EGFR突变,在一项158例胸腺瘤中仅发现3例突变,且与基因高表达无关。一项26例胸腺瘤患者使用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临床试验后部分缓解1人,稳定15人,无完全缓解者。
 
  Kit是一种具备TK活性的跨膜生长因子,在胃肠间质瘤呈高表达,经Kit抑制剂伊马替尼及苏尼替尼治疗有效。一项研究发现291例胸腺瘤Kit免疫组化阳性率平均2%,97例胸腺癌阳性率高达79%,两者间差异明显。有关Kit突变率研究结果令人沮丧,70例胸腺瘤显示突变率仅7%。一项研究显示使用伊马替尼治疗B3型胸腺瘤7例,稳定2例,进展5例。
 
  综上所述,胸腺瘤患者通过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在今后的基础与临床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关注:
 
  (1)对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术前诱导放化疗再手术。
 
  (2)不断改良并推广微创手术切除肿瘤并清扫纵隔区脂肪组织。
 
  (3)探讨胸腺瘤产生副瘤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4)寻求各期肿瘤最为合理的治疗模式。
 
  (5)从基因层面阐明胸腺瘤的发生机制,明确信号通路并研制出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心胸外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