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瓶重复使用是否会致癌?

        最近网络上出现一个关于“阿联酋12岁女童因长期使用同一矿泉水瓶而致癌,秘密竟在瓶底”的热帖。该帖说,这位阿联酋女童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了癌症,因为瓶里面含一种叫做PET的塑料材质,若重复使用就有致癌危险。帖子称,“女童患癌症的秘密在于塑料瓶底的数字,例如,数字1代表该塑料的材质为PET,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耐热可至70℃,使用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那么,到底矿泉水瓶能否重复使用,会否有致癌的危险,而瓶底数字又有何含义呢?记者就此咨询了相关专家。

  鉴证一:瓶底数字只为方便再回收

  记者找来一些塑料瓶,发现在各种塑料瓶底下基本都有一个三个箭头循环相扣形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形里是不同的数字和英文缩写。比如矿泉水瓶和饮料瓶的数字是1和PET,化妆品的瓶子是2和HDPE,豆浆瓶是5和PP,当然,还有少数瓶子是没有这种标识的。

  李教授介绍,其实塑料瓶底的这些数字和英文字母只是表示该塑料瓶的类别,方便便于再回收利用,不是代表该塑料瓶能否重复使用。广州市标准化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这个做法是根据美国塑料工业协会(SocietyofPlasticsIndustry,SPI)制定的塑料制品使用的塑料种类的标志代码,在三个箭头组成的代表循环的三角形中间,用数字1到7和英文缩写来指代塑料所使用的树脂种类。他说,中国在1996年制定了几乎相同的标识标准。例如:1—PET,如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2—HDPE,如清洁用品、沐浴产品;5—PP(能耐100度以上的温度),如微波炉餐盒;7—Others,如水壶、水杯、奶瓶。其中的PP、PE、PVC是英文名称的缩写,中文名称分别是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

  鉴证二:能否重复使用需分情况

  “一般而言,在常温下,矿泉水瓶是可重复使用的,我也常重复用同一个瓶子装水喝。”华南师范大学的生物化学专业李教授解释,矿泉水瓶在常温下不会致癌,长期使用并无问题。但不排除一些生产商为了产品包装好看,在瓶子上涂颜料、色素等,或由于别的因素,比如在酸性、高温、超声波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对于该网帖所说的女童死因,李教授表示质疑,他认为女童致癌的原因不能确定是矿泉水瓶。“矿泉水瓶不耐高温,用来装热开水会变形,一般人也不会再重复用十几个月。”

  而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年致力于环保事业的陆先生则表示:“现在的矿泉水饮料的塑料瓶都是用有机材料制成的,一般都是高分子,通常带有苯环的物质是有致癌风险,但必须要有反应条件,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所以他认为过分担心是不必要的。

(实习编辑:谭丽华)

相关推荐

盐酸帕罗西汀片(乐友)
盐酸帕罗西汀片(乐友)
盐酸帕罗西汀片,适应症为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
血糖仪S282(小糖医)
血糖仪S282(小糖医)
该产品与配套的血糖试纸配合使用,用于定量检测人体毛细血管全血中葡萄糖浓度;可以由临床单位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操作的患有糖尿病的非专业人员或其家属操作;只用于监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也不能作为治疗药物调整的依据。本品为重复性使用医疗器械。
小糖医云舒 血糖仪S456(绿色)
小糖医云舒 血糖仪S456(绿色)
该产品与配套的血糖试纸配合使用,用于定量检测人体毛细血管全血中葡萄糖浓度;可以由临床单位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操作的患有糖尿病的非专业人员或其家属操作;只用于监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也不能作为治疗药物调整的依据。本品为重复性使用医疗器械。
小糖医云舒 血糖仪S456(蓝色)
小糖医云舒 血糖仪S456(蓝色)
该产品与配套的血糖试纸配合使用,用于定量检测人体毛细血管全血中葡萄糖浓度;可以由临床单位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操作的患有糖尿病的非专业人员或其家属操作;只用于监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也不能作为治疗药物调整的依据。本品为重复性使用医疗器械。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肿瘤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