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EGFR-TKI靶向治疗。但大多数一/二代EGFR-TKI在治疗9-13个月后会发生耐药,耐药后的分子检测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起到关键性作用。
液体活检相较于传统活检,其较小的侵入性与可动态检测两大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临床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患者耐药后首次血液检测到耐药突变,随后检测突变消失了,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例靶向治疗后ctDNA动态检测中EGFR突变消失的报道案例。
患者治疗
2010年7月,一名有吸烟史(20包/年,10年前戒烟)的70岁白人女性被诊断为IV期左下肺腺癌。患者接受顺铂-培美曲塞治疗,出现部分反应。支气管活检组织的基因检测信息显示EGFR基因的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
2011年3月,肿瘤复发,开始使用吉非替尼治疗,部分反应持续4年。CT扫描显示出现脑转移,随后患者接受全脑照射和类皮质激素治疗。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示肺部多处病灶,但无法获得活检。随后选择血液样本进行基因检测,通过ctDNA分析发现,除了EGFR19号外显子缺失改变外,还存在T790M突变。
患者根据检测结果使用了奥希替尼进行治疗,并在治疗期间进行动态检测,分别在奥希替尼治疗的第3,4,5,6,18,32,52,82和122天均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EGFRE19del和T790M在第三天升高,第四天两者显著下降,而在治疗6天后几乎无法检测到,到18天再次检测的时候血液中就无法检测到EGFRE19和T790M突变。
但6周后的CT扫描清楚地显示了肿瘤的缩小。最后一次CT扫描显示是在患者使用奥希替尼5个月后疾病达到稳定时。
总结讨论
该案例中:患者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后,可能由于药物作用,肿瘤细胞凋亡导致携带突变的ctDNA迅速增加,随后第四天开始迅速减少。根据之前的文献报道,这可能与EGFR-TKI药物治疗反应相关。
另外,基于患者用药情况及结合文献报道,分子清零(EGFR突变后续未检测到)对于患者可能有着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此前在2017年ASCO会议上,公布的COMPASS研究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在治疗后的监控期间ctDNA只要曾经出现过全阴(无法检出)的患者,相对于ctDNA始终可见的患者,PFS与OS均具有显著的优势。
ctDNA的优势
1)ctDNA采集的侵入性比活检小
2)ctDNA样本可能不太容易出现异质性,可以更好地确定肿瘤的整体突变状态
3)允许重复采样,因此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