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一些地解释:德性常指“道德”、“品性”,是指“本性”,含有伦理意味在其中;而健康是指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德性”与“健康”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它们之间会有联系吗?是的。想想我们身边的人,您是否留意到一些现象:突然发现亲密的朋友被检查出癌症,大家都感叹“这么好的人怎么就得了这个病”;医生已经宣判了某人的“死刑”,没想到几年后,他却仍旧好好地活着;同样得了癌症,有的人从此萎靡不振,有的人却能创造医学的“奇迹”……这些现象很难用临床医学知识来解释,那么,不妨让我们在个人“德性”中找找原因。
德性,也可以理解为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或个性。在我们强调疾病(包括癌症)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提到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愤怒、抑郁、焦躁等负面心理对健康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些我们认为优秀的、受到广泛认可的性格其实同样“暗藏杀机”!
2013年9月,许多人的职场导师、正能量巨人李开复先生被诊断出罹患淋巴癌。后来,李开复先生在自己的微博中反思道:“在以往的职业生涯中……给自己的负荷一直比较重……努力把‘拼命’作为自己的标签。现在,冷静下来反思:这种以健康为代价的坚持,不一定是对的。”
想一想,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现象:认真工作的“女强人”易得癌,乖巧听话的“好孩子”爱生病,宽大包容的“老好人”不长命,努力奋斗的“革命者”易猝死……这些看似不公平的事,实际上正揭示了德性与健康的隐秘关系。
性格(德性)无所谓好与坏,只有当它与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挂钩,即成为“癌症性格”时,我们才需要改变它。对于“癌症性格”,还有很多人对它很陌生,既不了解哪些性格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又不清楚如何去改变它、纠正它。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我国著名心身医学专家何裕民教授,将其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感悟进行了总结,揭开了“癌症性格”的神秘面纱,使我们能够对这一新颖观点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