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已经被查出携带了乙肝病毒,但是却不需要治疗。难道是讳疾忌医不成?其实不然,需不需要治疗,还要从乙肝的发病情况与人体的免疫状态讲起。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如果没有药物等外在作用,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免疫耐受期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在肝细胞内生存。这一时期,人体的免疫监控系统还没有识别出乙肝病毒,会把它误认为是「自己人」,跟它「和平共处」,所以不会对乙肝病毒进行清除。
这些病毒可以在肝细胞内自由复制,暂时不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肝脏也没有炎症表现。
乙肝携带者就处于这种免疫耐受状态。因而也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化验检查来发现。
第二阶段免疫清除期
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后(每个人的潜伏时间不同),我们的免疫监控系统也会慢慢发现「敌情」,并启动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等免疫物质。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出乙肝病毒的抗原,并与之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然后排出到细胞外。
我们可以将肝细胞想象成一间屋子,乙肝病毒是溜进来的一群小偷,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屋子里面的监控器,免疫物质就是警察。当监控系统报警时,就会从屋子外面涌进来一批警察。警察和小偷打起来了,屋子里面的门窗家具就容易被损坏。
因此,处于免疫清除期的肝细胞会出现炎症反应,就是因为病毒和免疫系统「打架」,把肝细胞里打得一片狼藉。
肝细胞「受伤」了,就会出现炎症反应。这时候,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会发生改变甚至被损坏,细胞内的转氨酶就会进入血液。
做肝功能检查时会发现血清里的转氨酶明显变多了(也就是ALT水平升高),这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肝炎可能发作了,携带者可能发展为乙肝患者了。此时就应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了。
第三阶段非活动期
经过激烈的战斗,会有一部分乙肝病毒被免疫系统清除掉,或者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也可能将病毒清除。
所谓病毒清除,是指血液里已经查不到乙肝病毒的DNA,但是肝脏内可能还会有部分病毒残留。
这一时期,乙肝病毒处于非活动性携带状态,复制能力受到抑制,病毒含量低,因此暂时不会兴风作浪。
第四阶段再活动期
处于乙肝非活动期的患者,在某些诱因下,比如免疫力下降、做化疗等,乙肝病毒可能会再次活跃,肝脏也可能会再次出现炎症反应,也就是肝炎再次发作。这时我们就需要再次进行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什么不需要治疗?
因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体内的乙肝病毒比较安分,不会招惹肝细胞,两者可以「和平相处」,一般不会导致明显的肝功能受损。
另一方面,我们目前也没有可以根除乙肝病毒的药物,所以暂时就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了。
防患于未然,未必真的就对
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并未表现出异常,但为了防患于未然,就下意识地想提前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不测,这种方法是可取还是不可取?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人因此而受益的,也就是说,提前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是不可取的,如果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则会招来更大的风险,原因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特效药能根治乙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