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识别自家孩子是不是自闭(孤独)症

自闭(孤独)症,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感觉很遥远,其实不然。据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为1/59,也就是说每59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孤独症患儿,其中男童的发病率为1/37,女童发病率1/151。这么高的发病率家长该怎样识别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孤独症患儿呢?如果孩子有以下“五不”行为,那就要到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了。

一、不(少)看

不看或者少看。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孤独症患儿的眼睛基本没有病理性的问题,但是很多孤独症患儿是不会看人的。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会看人啊,这里说的看人是有意义的看,不是两个人迎面走来相互对视一下就走过的,也就1-2秒钟。这里的看是你在和他说话时他会看着你对视时间超过5秒,大一点儿的儿童即使不说话从他的眼神里也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而孤独症的患儿要么不看,要么只对视1-2秒。

二、不(少)应

不应或者少应。如妈妈说“宝贝”,儿童答应“哎”,或妈妈说“你饿么?”儿童回答“不饿”。这样一问一答式就是有应答,有答应。孤独症儿童的表现为叫好多声他(她)没有反应,或给他下指令没有反应。

三、不(少)指

不指或者少指。“指”从动作上来说就是用手去指物或人,如“宝贝,你指指妈妈在哪里?”儿童就会用手指指妈妈。从语言来说就是对人有所指,如儿童想要玩具就会说“妈妈,我想要小熊”,而不只是说“要玩具”没有特指人。孤独症患儿一般是不会指,或不会特指哪个人帮助。

四、不(少)语

不语或者少语。孤独症的患儿部分没有语言,大部分是会说,但他们的说就只局限于会开口说字或句子,因为他们说的句子是属于无效沟通。语言对于人类来说就是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孤独症患儿他们模仿句子,如小明看到妈妈,妈妈说“叫妈妈”,小明也会说“叫妈妈”并不是去叫“妈妈”。小明是会说话,但是他说的话只是在模仿,属于无效沟通。再比如花花能记住很多唐诗,动画片里的话他都能背出来,自己没事就说,可是妈妈说“你给妈妈背首诗”,花花从来都没背过。

五、不当

孤独症患儿会表现刻板,玩手,喜欢旋转的物品或自己旋转,都是比较明显的孤独症行为。

“五不”行为是家长在家里最好判断孩子是不是孤独症的方法,

12-24月龄如果出现这些表现,就可以直接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再去进行专业评估确诊,因为做评估是为进一步康复做参考,所以家长不要把顺序搞错;

6-12月龄的孩子家长如果觉得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尽快到医院做评估,毕竟孤独症的干预越早效果越明显,千万不要听信老人所说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没有科学依据的话,否则会抱憾终生。(来源: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

国际医学研究显示,导致自闭症的根源在于肠脑功能失调。

什么是肠脑呢?

众所周知,神经细胞存在于大脑中,是思考和记忆的细胞,实际上它们也存在于肠道,肠道被5亿个神经细胞包围,其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大脑中枢神经,所以我们也称它为“肠脑”。也就是说,我们人体有两个脑,一个是脖子上的颅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脑;一个是分布于食管、胃、小肠、大肠内层组织中的肠脑,它包含神经细胞、神经递质、蛋白质,还有复杂的运行线路。在胚胎时期,大脑和肠脑本是一个整体——神经脊,发育的过程中,才逐渐分开,但是仍然通过迷走神经定期进行沟通。

二者分工明确,肠脑主要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和平衡神经递质浓度来调控情绪。而一旦肠脑神经功能失调,就无法正常分泌神经递质,从而诱发不良情绪。所以,肠脑神经功能的正常运转,是我们维持正常情绪的基础。

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孩子的肠道内存在着不同于正常孩子的细菌,这些细菌可能是通过改变相关代谢物的浓度,影响神经递质的功能,进而影响到相关脑功能。

经过试验发现,金优1号smartone智优益生菌可以通过对肠脑神经系统的调节,恢复正常的神经递质分泌,从根源上舒缓不良情绪。

让自闭症的孩子摆脱忧郁冷漠的情绪,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带着愉悦和兴奋学习语言和大胆社交。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精神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