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千万不能大意 学会这四招

说起直肠癌大家应该都听过。但是直肠癌是怎么定义的呢?又是怎么诊断的呢?怎么才能早发现直肠癌?

为什么有的人直肠癌手术后生存期很长,甚至20年30年都没事和正常人一样,而有的人手术后仅仅生存几个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直肠癌的定义以及怎么早发现早治疗直肠癌。

问:直肠癌是什么呢?

答:直肠癌是指从肛门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变,是目前消化道最常见的癌变之一。

直肠癌相对于消化系统的其他癌变,目前来说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一些的。从目前的数据来说,有些直肠癌患者术后存活20年以上,基本和完全康复的人一样,但是也有一些人术后仅仅生存几个月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不直接说原因,我先举两个病例。

1.一位40岁的中年男性,大便带血一年余,一直认为是痔疮,觉得问题不大,就在家乡卫生所治疗,一直按照痔疮进行治疗,治疗了半年余,发现效果不好,然后陆续出现了排便排尿困难,然后就来我们医院就诊,医生指诊后发现距肛门约7cm处可以触及一直径约2cm肿物,指尖带血,然后让他做了肠镜,发现给他开了肠镜,然后肠镜示:距肛缘约3cm处发现溃疡性隆起,环周约4/5,质脆,易出血,勉强进镜通过,上缘约12cm,病理结果为腺癌,然后做相关CT检查,显示:肝脏可见多发占位,考虑为直肠癌肝转移,又发现肿瘤已经和盆腔盆壁固定,侵犯后尿道。因为已经转移,所以无法进行根治手术,又因为排尿困难,只能简单做了个膀胱造瘘,患者在八个月后死亡。

2.9年前,我刚上班,一位29岁的男性,因为发现便血,来医院就诊。因为他父亲和我老师认识,就直接找到我的老师。然后指诊发现距肛缘约3cm处可见一直径约2cm肿物,肠镜取活检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然后做了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发现没有淋巴结和远端转移,并且未侵犯到肌层,也没有做放化疗,前段时间还见他来医院找老中医看自己的头发的脱发问题,精神状态很好。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早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是很重要的,

第一,便血的鉴别:直肠癌的便血颜色一般是暗红色,属于坏死的出血,颜色也是比较污浊的。痔疮和肛裂的话便血颜色一般是比较偏向鲜红色的,肛裂便血一般都是伴有肛门痛甚至是肛门剧痛。

第二,腹部的症状:直肠癌一般都是下坠痛,而痔疮一般下坠痛不明显。

第三,大便的改变:直肠癌一般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下坠,大便形状变细,甚至大便困难,而痔疮一般没有这些改变。

第四,自行进行直肠指诊:直肠指诊是目前诊断直肠病变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指诊的方法是自己带上手套或者指套在手指上涂上润滑剂(如:凡士林、肥皂水等),伸进肛门,一般低位的直肠癌都是可以摸到的。直肠癌的肿块都是比较硬一点的,中心凹陷,边缘呈环堤样隆起,退出来后指套指尖带血。而正常的黏膜或者皮肤都是比较光滑柔软的,区别较大,如果真的怕自己做不好,也可以到医院进行指诊检查。

距统计,低位直肠癌比高位直肠癌更常见,占直扬癌的60%~70%,而且低位直肠癌的五年生存期更短,所以尽早发现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旦自己发现可疑的情况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还是那句话早诊断、早治疗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相关阅读

痔疮、直肠癌还分不清?

三个方法,让直肠癌“无所遁形”

痔疮是一种常见疾病,痔疮虽然会导致患者排便痛苦,但是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危害,痔疮与直肠癌比较相似,很多人会将直肠癌和痔疮混淆,大家应该要正确的区分痔疮和直肠癌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该如何区分痔疮和直肠癌?

痔疮,直肠癌傻傻分不清

我们都知道痔疮和直肠癌有类似的症状,例如肝门疼痛,还有大便带血,痔疮能够形成痔核脱出肛门外,而直肠癌也有类似的肿物脱出。如何去鉴别直肠癌以及痔疮呢?一起看看专业的医师是如何区分的。

方法一,直肠指检。这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出直肠内8到9厘米的范围,可以简单的鉴别直肠癌和痔疮,如果直肠指检检查出可疑的地方,那么就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就是做肠镜。

方法二,肠镜检查。肠镜是一种内窥镜,可以直观的对整段直肠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不但可以看得见癌变组织以及痔疮的具体情况,发现是痔疮的时候,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治疗,如果怀疑是癌变组织,可以进行病理活检。

方法三,观察家族史。在判断是直肠癌或者痔疮的时候,医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问诊,例如生活方式以及家族史,如果长期高蛋白质高脂肪和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同时还缺少体育锻炼,那么就很容易诱发直肠癌。

预防肠癌,从这两点做起

虽然痔疮不是肠癌,但是痔疮却可能掩盖肠癌,所以临床上很多患者常因痔疮就诊,却发现是肠癌。目前情况来看,想要预防肠癌,还得从以下两点着手。

大肠癌的预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减少大肠癌的发生,二是早期发现大肠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大量的研究证实,吸烟、喝酒、肥胖、缺乏运动和便秘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有资料显示,每天饮酒45克,大肠癌风险增加至1.41倍,吸烟提高大肠癌风险12倍,肥胖者患大肠癌率是正常体重人的145倍。因此戒烟限酒,控制自己的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的。

同时,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做到每天排一次大便,减少大便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也可以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2.饮食预防。食物中纤维太少,也会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40万人参加的饮食与癌症的大型调查结果显示,高纤维饮食能有效减低患癌症危险的40%,特别是结肠癌及直肠癌。随看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已经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生,吃的食物太细、太精致,容易产生便秘,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毒素就更容易被肠道吸收,从而引起大肠癌。因此,更减少精细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纤维食物,減少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是可以预防大肠癌的。

3.增加运动。现代人的运动减少,肠道的蠕动变慢,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生。规律运动可以降低24%的大肠癌风险。每天从事30钟的有氧运动,就可以减少ニ分之一的肠息肉转变成大肠癌。

4.注意身体的求救信号。尽管大肠癌的发生比较隐蔽,不易发现,但也会出现蛛丝马迹,只要我们重视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可能早期发现大肠癌,及时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当人体出现腹部包块,痛、胀、腹泻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大便呈血便或血便时,就应该警惕是否得了大肠癌,应该到医院就诊。当人体出现腹部包块和肠梗阻的表现时,则是晚期肿瘤的表现了。

5.做好健康体检。30岁以后的人提倡每年做一次大肠癌筛查,检查手段有简单而便宜的大便隐血实验和直肠指诊,必要的时候,可以做消化道肿标志物检查和纤维结肠检查。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肛肠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