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有一个怕的人吗 父母应树立权威吗

“孩子需要有一个怕的人吗?什么是权威?”相信不管哪个年代的小朋友,都逃不过一个让他们无奈的问题“你怕爸爸还是怕妈妈?”。

“孩子一定要有个怕的人”可以说是中国家庭的普遍育儿理念。就算被现代育儿新知武装过的年轻父母,他们可以旗帜鲜明地表态“打骂孩子”并不会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是,对于“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有一个怕的人”,他们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的。

尤其是把“孩子需不需要有一个怕的人”和“父母应不应该树立权威”等同起来,家长们就更疑惑了,他们更不敢对所谓的“权威”放手。毕竟,没有了“权威”,他们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支撑对孩子的教导。

孩子为什么需要一个怕的人?因为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家长难免会遇上棘手的事,当自己的那一套“打法”用完,无计可施之时,可以使出最后的绝杀——让孩子害怕,从而屈服。

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确实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招数。

但是,家长如何让孩子怕自己?和孩子故意保持疏离?不怒自威?言语恐吓?体罚?这在本质上和“打孩子”,有什么差别呢?当父母作为成年人的优势没有了,子女伺机反扑、声讨,组成“父母皆祸害”小组,已有先例。

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领域标志性人物,被无数妈妈视为育儿宝典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写到:“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怕的人”,这种说法是可笑又可悲的,它是虚弱又不成熟的成年人简单粗暴地对待儿童的一个说辞,一个借口。

在家庭教育中,尹建莉反复强调“在家庭中被尊重的人,到外面才有尊严”。和尹建莉持相同观点的家长表示,从小在家充当“被统治者”的孩子,长大了对上司,对身边的权威者、有力量的人很容易产生恐惧、讨好或对抗的情绪。

此外,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有一个怕的人”,那么同时也有“不怕的人”。父母在家里唱“红白脸”,教育的不统一要么让孩子无所适从,要么让孩子建立一套应对体系,成为两面派,在“怕的人”面前胆小怕事,在“不怕的人”面前,有恃无恐,为孩子以后的人生埋下隐忧。

还有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如果没有一个怕的人,那家长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孩子不需要一个怕的人”是不是就代表家长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

在社会学中,社会权威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这种“权威”,可能是父母、老师、朋友、名人,甚至一本书、一种言论、一种环境等。我们会对这些“权威”有着一定程度的信任和听从,而这些权威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帮助我们完成某个面向的社会化。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权威”,承担或充当着一个人社会化的职责或角色。

在我们成年以前,父母往往是这个“权威”的重要充当者。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父母的权威,方法一定不是让孩子怕,怕一个人,从而服从他,是基于不平等基础之上,产生的压制和控制。这样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人们往往会混淆“服从”与“尊重”的区别。做得好的父母是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害怕而服从。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议,不是因为服从,而是信任。孩子配合父母,不是因为被恐吓,而是因为他们尊重孩子,孩子也愿意尊重他们。

在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看来,“权威型家长”不但对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也总是做出适当的限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足够的关爱,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家长的“权威”也不是靠单方面立规矩并强迫孩子服从来确立的。正如尹建莉所说,那样树权威,本质是成人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可能会获得孩子表面上的“顺从”,却会让孩子在内心更鄙视你,甚至埋下仇恨和怨毒的种子。

那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来树立权威呢?

首先是尊重孩子,给他们与自己无异的自由。当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充分的爱,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当他遇到问题时,总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他自然会对父母表达出依恋和信赖,这种“权威”是因为尊重与信任而产生的感受。因此,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怕的人”而是一个“爱他们的人”、“接纳他们的人”。

其次,真正能在孩子心里树立权威的方法,是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接受到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家里的规矩不是为孩子专设的,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去遵守,权威是大人在言行一致中得到树立和体现的。

最后,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做出反馈。切忌根据自己情绪随意去改变规则。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儿科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