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没胃口的。

2017-11-13 05:24:09

病情描述:我觉得胃不舒服,反酸,上腹部老是很胀的呀。

医生回答(1)

你的这种情况可能是消化不良的情况,注意肚子保暖,需要服用下健胃十味丸,暖胃助消。用于寒热积聚,消化不良,胃胀不适,呕吐泄泻。

2017-11-13
相关推荐
食欲不振是怎样的
张继舜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食欲不振是指缺乏进食欲望、食量减少的一种状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疾病、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副作用等。具体分析如下:1.生理疾病:生理疾病是导致食欲不振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消化系统疾病,像胃炎、胃溃疡等,胃部黏膜受损,消化功能减弱,进食后可能会引起疼痛、腹胀等不适,身体为了避免这些痛苦就会抑制食欲。另外,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身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胃肠蠕动也变得迟缓,从而影响食欲。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等,在患病期间人体的免疫系统忙于对抗病毒或细菌,会影响到神经系统对食欲的调节,导致不想吃东西。2.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对食欲有显著的影响。当人处于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状态时,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例如,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人,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会干扰下丘脑的功能,下丘脑是调节食欲的重要脑区,其功能受影响后就会使食欲下降。焦虑或抑郁情绪可能会改变人的感官体验,使食物看起来不再诱人,甚至产生厌恶感。而且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如引起胃酸分泌失调、肠道菌群失衡等,进一步影响食欲。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就餐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如果就餐环境嘈杂、不卫生或者温度不适宜,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从而降低进食的欲望。例如在闷热、通风不良的餐厅里,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不想吃东西。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可能影响食欲,比如刚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居住,周围的气味、声音等都是陌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4.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引起食欲不振的重要因素。过度进食零食是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零食通常含有较高的糖分、盐分或油脂,吃多了会使味蕾变得迟钝,对正常饭菜的味道不再敏感,从而降低对正餐的食欲。另外,不规律的进餐时间也会打乱胃肠的生物钟,胃肠不能按时进行消化液的分泌和蠕动等生理活动,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食欲不振。长期暴饮暴食同样会损害胃肠功能,使胃肠负担过重,消化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食欲减退。5.药物副作用:许多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带来食欲不振的副作用。例如抗生素类药物,在杀灭体内病菌的同时,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肠道菌群对消化和食欲调节有重要作用,菌群失衡就可能导致食欲下降。一些降压药、降糖药等也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过程或者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干扰食欲调节机制,从而引起食欲不振。另外,化疗药物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但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损害,包括胃肠道细胞,这会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进而严重影响食欲。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有助于维持正常的食欲。如果食欲不振持续较长时间且伴有体重下降、疲劳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恶心食欲不振怎么治疗
恶心食欲不振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具体分析如下:1.调整饮食结构:恶心食欲不振时,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减轻胃肠负担。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避免空腹时间过长,防止胃酸过多刺激胃黏膜。2.保持良好作息:规律作息对缓解恶心食欲不振有重要作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睡前避免过度兴奋,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白天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物钟,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3.适当运动:适度运动可以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恶心症状。选择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30分钟以内。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饭后不宜立即运动,等待1-2小时后再进行。运动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4.心理调节:心理因素对食欲有重要影响。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与家人朋友交流,寻求情感支持。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改善心理状态。5.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促消化药、止吐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注意药物副作用,如有不适及时就医。长期用药需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和安全性。避免滥用药物,防止药物依赖。恶心食欲不振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问题等。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发生。

郭兮恒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上滑加载更多

以上医疗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到线下就医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yiliao@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