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这些人群应定期筛查血脂水平!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简称为高脂血症。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较少见,主要包括: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角膜弓以FH患者为多见,但特异性并不强。脂血症眼底改变常是严重的高TG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此外,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FH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罕见但多为自限性。严重的高TG血症还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早期检出血脂异常个体,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有效实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建议: 
 
1.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 
 
2.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3.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4.因ASCVD住院患者,应在人院时或人院24 h内检测血脂。 
 
目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类降脂药,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同时加速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还能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
 
因此,该药物能显著降低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也能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于1996年获FDA批准上市,属于他汀类药物的经典代表,这是一种新型选择性羟甲基戊二酶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以及冠心病和脑中风的防治。临床数据表明,服用本药物可以有效地使血脂降低30~40%。
 
除此之外,改善生活方式也是血脂异常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包括戒烟、限盐、限酒、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的摄入;适当减轻体重;增加规律有氧运动等。

相关推荐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
1.高胆固醇血症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型)或混合型高脂血症(相当于Fredrickson分类法的IIa和IIb型)患者,如果饮食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应用本品可治疗其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载脂蛋白B(Apo B)升高和甘油三酯(TG)升高。 在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阿托伐他汀可与其他降脂疗法(如LDL血浆透析法)合用或单独使用(当无其他治疗手段时),以降低TC和LDL-C。 2.冠心病 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如:糖尿病、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等)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患者,本品适用于: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降低血管重建术的风险,降低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降低心绞痛的风险。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
高胆固醇血症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型)或混合型高脂血症(相当于Fredrickson分类法的IIa和IIb型)患者,如果饮食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应用本品可治疗其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载脂蛋白B(Apo B)升高和甘油三酯(TG)升高。 在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阿托伐他汀可与其他降脂疗法(如LDL血浆透析法)合用或单独使用(当无其他治疗手段时),以降低TC和LDL-C。 冠心病 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如:糖尿病、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等)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患者,本品适用于: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降低血管重建术的风险,降低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降低心绞痛的风险。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
高胆固醇血症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型)或混合型高脂血症(相当于Fredrickson分类法的IIa和IIb型)患者,如果饮食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应用本品可治疗其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载脂蛋白B(Apo B)升高和甘油三酯(TG)升高。 在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阿托伐他汀可与其他降脂疗法(如LDL血浆透析法)合用或单独使用(当无其他治疗手段时),以降低TC和LDL-C。 冠心病 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如:糖尿病、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等)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患者,本品适用于: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降低血管重建术的风险,降低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降低心绞痛的风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