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占三分之一。
对因治疗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乙肝的根本原因。因此,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水平,控制疾病进展对乙肝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核苷(酸)类似物因其具有“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的优点,成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优选药物。
2019年最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强效低耐药”为原则,将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三种核苷(酸)类似物药物作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线推荐药物。
除此之外,替比夫定(LdT)、阿德福韦(ADV)和拉米夫定(LAM)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核苷(酸)类药物药物。
慢乙肝治疗过程漫长,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效果会出现差异,也会出现的一定副作用,乙肝患者需要警惕,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防止副作用加重病情。
在所有抗病毒药物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
肌酸激酶升高
肌酸激酶(CK),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
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可以用于骨骼肌疾病及心肌疾病的诊断。
服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后,会有部分人出现肌酸激酶升高,有极少数病例会发生肌炎、横纹肌溶解和乳酸酸中毒等状况,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乏力。
因此,在选择这两种药物治疗乙肝时,需要检测磷酸激酶,了解病人有无出现肌肉酸痛或者乏力等症状,若出现不适,应该考虑更换其他抗病毒药物或治疗方案。
乳酸酸中毒
肝功能受损本身就有可能导致乳酸水平的升高,乳酸酸中毒可能是由于抗病毒药物与线粒体DNA聚合酶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线粒体DNA的进一步复制,引起线粒体机能失调。
乳酸酸中毒可能使乙肝患者发展为肾衰竭,肝衰竭,凝血病,癫痫发作,心率失常,和死亡。
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肝病》上的一篇论文曾报道有16例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乙肝患者,有5例出现了严重的乳酸酸中毒。最早的乙肝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也容易引发乳酸酸中毒。
肾功能损伤
研究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肾脏损伤的风险较普通患者高,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肾脏疾病发病风险增加了37%。
乙肝患者肾功能损伤的原因比较复杂,乙肝肾损伤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乙肝相关的肾病,其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与肝肾综合征最为常见。另一类是由治疗乙肝相关疾病的药物所导致的肾功能损害。
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两种药物容易引发乙肝患者肾损伤,对于已经存在肾脏疾患及其高危风险的慢性乙肝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韦立得)提高抗病毒疗效的同时,极大避免了对于身体其他器官的毒性损害,上市以来未出现耐药性及不良事件,且2019年11月该药纳入医保名录,是乙肝患者最优选择。
感染乙肝病毒,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一旦出现副作用及时调整,不可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