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所谓“反复发作的湿疹”,竟然是一种误诊!

炎炎夏日,随着温度日益攀升,宝爸宝妈带娃的烦恼也随之增多:去公园遛个弯儿,就算备齐帽子、遮阳伞、风扇、水壶,稍不留神中暑了;在冷气十足的商场游乐园玩得很欢,回到家就咳嗽不停、鼻涕不断;阴雨天里惹上“湿疹”,脸上、手上那些奇痒难忍的红色“小疙瘩”发作起来,更是挠到伤痕累累!更令人郁闷的是,这“湿疹”竟然还会反复发作,严重时孩子那声声惨叫甚至能闹到全家整夜无法入眠!

 
不忍心见孩子受苦,却又被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家长,往往陷入多重选择困难:既害怕患儿抓伤皮肤留下疤痕,又担心自行涂抹药膏的副作用,而一想到医院人山人海的排队,以及一盒盒吃了令人昏昏欲睡的药片,吃了也还是会反复发作,焦虑指数瞬间爆表。 
 
警惕:宝宝“湿疹”竟然是“特应性皮炎”
 
“家长大可不必如此焦虑”,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常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郝飞教授表示:“小儿‘湿疹’反复发作持续6个月以上,每次发作都奇痒难忍,且由面部逐渐向躯干、四肢延伸等特征,建议前往医院确诊是否得了特应性皮炎(简称AD)或其他疾病。”
 
作为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往往在婴儿期出现首次症状,和湿疹症状非常相似的由最初分布于面颊、额头、头皮,逐渐发展至身体和四肢屈侧等皮肤薄嫩处,由于AD常常导致皮肤干燥与剧烈瘙痒,患儿反复抓挠后,常引起皮肤损伤,导致红斑、水疱、渗出等表现。
 
和成人相比,患儿的皮肤、神经更为敏感,加上患儿免疫系统失衡与皮肤屏障被破坏,“瘙痒”发作往往更频发,而且越发难以忍受;此外,瘙痒引起的反复抓挠,还可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使刺激物与过敏原趁虚而入,造成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解惑:科学处理“特应性皮炎”引起的瘙痒
 
“由于特应性皮炎一开始的症状表现可能并不典型,为防止误诊、漏诊,患者首先应当进行全面的皮肤科检查与详细的家族病史询问。鉴于疾病的剧烈瘙痒对孩子睡眠的干扰,将严重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和生活,除了利用药物控制病情发展,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也离不开通过教育干预,全面控制瘙痒、避免患儿搔抓引起复发。”郝飞教授如是说。
 
目前,常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止痒方法包括物理止痒与药物治疗。其中,物理止痒主要利用冰袋、冷毛巾等对瘙痒部位进行局部冷敷,而结合使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药物持续抗炎治疗,则能有效避免特应性皮炎反复发作,帮助患儿远离瘙痒。
 
郝飞教授提醒:“虽然激素是一线治疗药物,但AD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使用高强度激素的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尤其是对皮肤屏障造成的破坏,因此建议严格遵循医嘱,掌握好激素的强度、疗程,及时减量、更换激素,尽早替换成不含激素的药物,不仅可避免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还能有效止痒。”
 
患儿皮肤较为薄嫩的面部和头皮,对药物刺激更为敏感,且吸收程度更高,因此选择中弱效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外用药物,将有效避免激素不良反应的风险,而在应用上述药物控制住患儿的皮肤损伤后,还应坚持在既往皮损发作部位及新发皮疹部位每周继续涂抹1-2次,这种“间歇性长期治疗” 能有效维持疗效,并减少疾病复发。
 
不容错过:知名皮肤科大咖为患友答疑解惑
 
为帮助更多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进一步正确认识AD,呼吁全社会对患者的关爱,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将每年6月26日定为“特应性皮炎关爱日”,并同时启动“特应性皮炎蓝色盾牌行动”,以提升全社会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促进科学护肤、规范管理理念的推广,提高疾病临床管理水平。
 
全国主要城市30家大型三甲医院和机构,将在“特应性皮炎关爱日”前后陆续开展线下科普宣教、门诊义诊、学术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此外,为方便更多患者了解疾病科学防治知识,多位皮肤科大咖将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与网友进行沟通,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健客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