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莱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JAMA》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按照医生建议、服用更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以帮助预防心脏病发作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他汀类药物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除了可以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高脂血症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遵照医嘱正确服药,是该药物发挥效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由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变化并不具有明显症状,因此,很多患者会因感觉不到疗效而不按时服药,甚至完全停药。
对此,该研究第一作者考西克•雷教授表示,在降低风险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坚持推荐剂量,且服用更有效药物治疗方案的人。但若有人不打算按照建议接受治疗,那么服用更高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其将更为有利。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平均治疗3年后,相对于未经治疗患者,治疗强度与依从性最高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心血管风险下降幅度最大,其中,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40%。
相比之下,那些接受最低强度治疗,且依从性差的患者,风险仅降低了5%。
基于此,研究人员建议,可以通过缓释药物等新的递送方法,降低患者服药频率,从而提高依从性。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
临床上,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2.9亿,全国每年超过100万人因其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民生命“第一杀手”。
控制血脂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极为重要。
多年来,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治疗一线药物,一直被广泛使用。
2015年,《中华内科杂志》发表《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称《共识》)。
《共识》提出,与西方人群不同,我国老年人血脂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为此,我国老年人降脂治疗不能照搬国外。
但相同之处在于,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使血脂达标后,应坚持长期用药,可根据血脂水平调整剂量,甚至更换不同他汀类药物,而如无特殊原因不应停药。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的基本治疗措施,包括戒烟、限盐、限酒、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的摄入;适当减轻体重;增加规律有氧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