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涌现出大量艺术界大拿,达•芬奇便是代表人物之一。
达•芬奇的一生可用“传奇”二字来形容。他设计了史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及飞行器、发明了著名的达芬奇密码、是水力学和流体力学奠基人,同时也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始祖……
爱因斯坦曾说,达•芬奇的科研成果若能在当时得到发表,世界科技可以提前30至50年。
而这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他在绘画方面的成就。
在达•芬奇看来,绘画是一门要求精密性的科学,其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这一点在他众多画作中皆有所体现。
可他又是如何做到,在平面画布上准确地描绘出物体距离和深度的?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得益于其天赋,以及对数学、透视等学科的钻研。
不过,事情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患者视轴常常分开,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合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而看近视时可保持正位,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大多先有外隐斜。
对此,该研究作者克里斯托弗•泰勒教授表示,通过调查6幅可能与达•芬奇自画像有关联的作品,他发现,在一些画作中,其眼睛出现了向外转动的斜视迹象。
为了进一步验证,泰勒在每幅作品上画上了瞳孔、虹膜与眼睑,并以此测量它们的位置。
结果证明,达•芬奇左眼确实出现了外斜视倾向,当处于防松状态时,这只眼睛向外转动了-10.3度。但当他集中精力时,其眼部状态便能恢复正常。
正因如此,他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
普通人在看东西时,看到的是三维景象。而达•芬奇看到的却更像一块平面。这使他更容易将其呈现在画布上。
另外,通过与左眼平面视觉间的强烈对比,他右眼三维视觉变得更为出色。因此,他能够更加细致、精准地对物体阴影进行描绘。
据统计,全球大约1%人患有这种疾病。
而且,达•芬奇并不是唯一患有斜视的画家,此前已有类似研究证明,荷兰画家伦勃朗、法国画家埃德加•德加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等知名画家,也患有不同种类的眼部失调状况。
这些画家也印证了一句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过,作为普通人,还是有病治病比较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