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白血病治疗缓解后再度复发的新证据--癌症再生细胞。
这一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癌细胞》上的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在化疗过程中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发生变化,使得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伪装自己,从而在化疗结束后再度引发癌症。
据统计,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六左右,已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并以每年5至6万人的速度增加,而其中一半以上是少年儿童,白血病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90%是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若不及时治疗,生命不会超过半年。
目前许多的治疗方法虽然可有效缓解病情,但大多数患者后期会复发并死亡,这种复发一度被认为是由于罕见且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症干细胞躲避化疗所引起的。
在寻找化疗后仍然存活的罕见白血病细胞时,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最快恢复的细胞并不符合癌症干细胞特征。基因证据表明,癌症细胞可以进入“睡眠”状态,因此避开了化疗的影响,却会在数年后“复苏”。
造血干细胞通常在潜伏或“休眠”状态与快速分裂状态之间波动,癌症细胞似乎借用了这个诡计来避免被化疗杀死。在未来,或许有可能加速这种癌症前期的休眠癌细胞的生长,这样就可以将这些癌细胞确定为标靶并用化疗手段杀死它们,进一步减少复发的风险。
论文第一作者米克·巴蒂亚指出,到目前为止,化疗后最初余波大部分还未被探索,因为在治疗本身造成的混乱中,残留白血病细胞很容易混入正常机体难以被发现。
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方法,但还是会存在复发的风险。专家介绍,监测和预防复发是治疗白血病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复发率。
研究人员发现,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浸润性生长,在实质性破坏正常骨髓微环境后,进行化疗,白血病干细胞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招募和改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一个临时庇护所,逃避化疗杀伤。
因此,干扰“临时庇护所”的形成或保护功能,可以明显提高化疗效果,清除骨髓中残留的白血病干细胞。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对白血病再生的新认识能为医生提供参考,在化疗同时引入更多药物治疗。巴蒂亚表示,这将放大化疗的好处,并通过靶向这些改变的癌细胞来减小化疗的缺点。
要预防复发,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移植的方案,包括移植之前要进行的化疗预处理方案;第二,移植后,要定期为移植患者做相关检查,监测复发的趋势。